在各國使者各種各樣的心思中,乾國的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順利結束。
對楊遠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祭祀和儀式。
他并不在意這場閱兵會對其他國家使者造成什么樣的觸動。
雖然這也是他舉行閱兵的理由之一。
但楊遠更在乎的是這次大典和閱兵對乾國百姓的影響。
他想讓所有乾國百姓看到,他能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
沒有任何敵人能夠從他們手中奪走過上好日子的希望!
有了神武衛和羽林衛作為一個后盾,楊遠只需要盡收百姓之心,他便能推行一切他想推行的東西。
大典結束,緊張了三個多月的滄羊城終于不再那么緊張。
百姓們已經徹底放松,官府卻還需要保持警惕。
幾十個使團還聚集在滄羊城,他們不想搞破壞,兵馬司和郡守府也得時刻關注他們,萬一哪個使團想不開,和別的使團或者本地人開片,兵馬司至少要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
他們可以死,但最好不要死在乾國。
不是害怕他們背后的國家會有什么行動,而是丟不起那人。
在自己的疆域內刺殺他國使者,這不是赤裸裸地打他乾國的臉嗎?
各國使者的死活乾國不在乎,只要不死在乾國就行。
大部分使團在大典結束后便離開滄羊城。
他們要將在乾國經歷的一切回去講給國內的大王和公卿們。
雖然之前也發回過幾封信,但在信上終究講不太清楚。
很多事情也不適合寫到紙上。
大部分使者背后的國家都是國小民弱,信使在半路上發生意外的概率還是挺大的。
也只有結成使團才能減少路上被截的風險。
距離越遠的國家使團離開的時間越早,他們要盡快趕路,否則等其他國家使團的人回去他們的國家要吃虧。
楊遠沒有讓人阻攔各使團離開,也不擔心他們將乾國的消息送回本國。
大典結束第三天,楊遠召集眾臣在行宮議事。
這次議事有兩個主要議題。
一個是楊遠的婚事,另外一個是乾國繼續擴張的方向。
第一件事沒什么好議的,在準備立國大典的時候,楊遠的婚事也準備的差不多了。
第二件事也沒有太多的爭議。
這也是在立國大典之前就商量的差不多的事情。
這次議事只是重新確定,行成具體的行文,發到各軍之中。
“下個階段向東進攻應該沒有異議了吧,那就商議下一個議題。
此次向東作戰出兵幾何,何人統兵?”
乾軍的規模越來越大,以前的“勞模”鞏義、馬騰等將領反而清閑下來。
十萬人以下的出兵作戰基本上已經和他們無緣了。
鞏義對這種改變接受的很快。
他一直都是神衛軍統帥,親自帶兵沖鋒、身先士卒的機會本就不多,現在也沒差到哪里去。
馬騰就很難受了。
讓他在滄羊城呆著比把他關起來還難受。
殿中眾人商議出兵數量和領兵將領的事情,馬騰一言不發地看著龍椅上的楊遠。
楊遠的眼神何等好使,一眼就看到了馬騰的異常。
他都不用馬騰開口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只是他現在要學著去做一名優秀的王者,為以后成為更優秀的皇者做準備。
不是不能直接指派馬騰加入這次作戰,直接指令他做為作戰主帥也可以,但沒必要。
單靠一兩個人做決策出現錯誤的概率比更多人做決策出現錯誤的概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