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除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曹窋外,只有太仆和典客(景帝改為大行、武帝改為大鴻路)的人選是明確的——太仆夏侯嬰,典客劉揭。九卿中其余七位是誰均無記載;包括守郎中令曹巖,也是作者臆撰的角色。
但通過邏輯推理不難得出,呂氏為了掌握少府的財權,必然會放個自己人上去,而少府令作為九卿,不選擇有能力或有背景的人肯定沒法讓人信服,所以呂氏選擇手底下背景還算比較大(樊噲嫡子,當代舞陽侯)、年紀小好控制的樊伉去掛個少府令的名頭,是相當有可能的,個人感覺可能性超過百分之70,出于劇情需要,作者在書中便將存疑且不可考的少府令設定為了最有可能性的樊伉。曹巖在書中成為守郎中令同理身為呂黨的郎中令賈壽死在了周勃們的刀下,找個老曹家的小子去監視劉弘也比較合理。
希望各位看官莫要以‘不尊重歷史’為名指責我,實在是史書記載有限,作者也是多番查閱文獻無果,才做出這樣一個可能不符合史實的設定;在史料記載明確的環節,作者會最大限度尊重史料,盡量最大限度還原當時的情況。
但真要說起來,這種史書沒記載的事真相究竟如何,可不就是通過邏輯推理猜嗎?我不過是把我的猜測寫進書里了而已。至于是否與歷史完全符合,我只能說我寫的是小說,不是正史;吳承恩寫三國演義尊重歷史嗎?也未必吧。(狗頭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