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兩千年后的華夏,都未能得到完美解決。
‘南京老太一倒地,全國道德素質下降一半’的典故,便足以說明,指望道德素養來維持社會秩序,是行不通的。一個完整的政體,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才能保障正常的社會秩序。
至于道德素養,則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去彌補一些在界限模糊,法律不好判定的事件中,所存在的法律漏洞。
從這個角度來看,黃老學在漢初的執政理念實際上非常先進:以律法為準繩的同時,通過提倡道德素養的提高,來保證社會風氣不被帶偏。
相較于法家的全靠法制,以及儒家的完全期待百姓的道德修養,黃老學的主張無疑更加全面,也更為現實可行。
但理論歸理論,實際為官治民時,就不是那么好操作的了。
——刑德并用,以何為主,何為輔?
若兩者是同等地位,那必然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當某一件事,在違背法律的同時符合這個時代普行的道德觀念,或在違背道德的同時并沒有觸犯法律,應該如何決定?
所以,張蒼提出的這個問題,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刑德并用,當以刑為主,還是德為主?
能知道‘刑德并用’,只能證明汲忡對黃老學有所了解,有所涉及;但能否在實際操作中做到使人信服,才能看出汲忡適不適合做官。
在張蒼滿是期待的目光中,汲忡思慮許久,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夕者,蕭相國以著漢律,正民視聽,劃民所可為、所不可為?!?
“晚輩愚見,刑德并用者,當以律法為基骨,德行修養為血肉,方可使民安樂,江山永固?!?
言罷,汲忡再拜,補充道:“此僅晚輩私見,若有謬誤,還請老大人莫怪。”
張蒼自是笑著點點頭,舉樽邀道:“汲仆射之見,頗得黃老無為之要,老夫甚敬之?!?
對飲過后,汲忡便在張蒼的目送下,回到了座位之上,再滿一樽,走到了劉不疑身邊。
“還是年輕啊···”
對于汲忡的回答,張蒼說不上失望,但也談不上眼前一亮。
——法為筋骨,仁義附之,就是黃老學目前,對‘刑德并用’的官方解釋。
從汲忡方才的反應來看,張蒼大概也能猜到,這是汲忡自己思考過后得出的結論;而非從書籍中照搬。
從這一點來看,汲忡的表現算是合格的:作為一個文人,汲忡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書呆子。
但這個中規中矩的答案,也讓張蒼對汲忡的期待逐漸消逝——循規蹈矩,只顧理論而不顧現實,光從目前的表現來看,汲忡四十歲之前的成就,不會超過一郡之守。
很淺顯的道理:汲忡即將出任千石級別的九卿副官:奉常丞,之后,為了彌補地方執政資歷的缺陷,汲忡必然會被陛下外放到地方郡國鍍金,再伺機召回中樞,去籌謀更高一級的九卿主官。
在地方執政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類似的問題:某家豪強弄死了一個農戶,然后這家的遺子趁夜上門,殺了豪強全家。
按照汲忡的理論,此人雖是報仇血親,但按照漢律的規定,殺人者死,此人依舊難逃死罪。
這樣的理論,放在別的時代或許無可厚非,但在漢室,這絕對就是個謬論!
——父母被人殺害,去報仇還要被判死罪?
這樣的事只要一出現,將直接動搖漢室‘以孝治天下’的國本!
更何況秦時的嚴苛律法,已經在天下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負面印象,如果還以法律為主要標準,那無疑會捅破漢律的表皮——此秦法也!
所以,以法律為主要基準去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