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
一個遙遠而又熟悉的人名,擺在了劉弘地面前。
看這張蒼從懷中取出的竹簡,以及張蒼身后的吳公鄭重起身,做出‘附議’的架勢,一段塵封的個人檔案在劉弘腦海中緩緩涌現。
公元前200年,即漢太祖六年生人,籍貫洛陽,年十八以善文聞名于郡縣,今年二十出頭,才加冠成人。
在劉弘地記憶中,歷史上的賈誼出仕,便是與‘河東守吳公入長安任廷尉’一事同時發生。
彼時,文帝劉恒面臨著九卿大半出缺的情況,選擇了最保守的策略:將九卿空置的位置盡皆交由丞相陳平,以此安陳平、周勃等人的心。
得到文帝劉恒信任的陳平,頓時展現出了漢初政治家的崇高德操,將此事交由朝堂共論。
在廷尉人選一事上,朝堂得出的最終結果,也同樣是以河東守吳公入長安為最終句號。
奉詔入長安,擔任廷尉之后,吳公第一個政治建言,就讓深惱于無人可用的文帝劉恒喜出望外——舉薦賈誼!
在正式接見賈誼,并就天下大事對賈誼進行策問之后,文帝劉恒對賈誼的才華感到五體投地,任賈誼為博士。
賈誼在二十一歲的年紀成為博士,是個什么概念?
大概等同于后世某個研究人員,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成為院士!
——漢初的博士官,可不是后來的名譽頭銜!
蓋因為漢初的‘博士’,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對自家經典具備毋庸置疑的權威解讀權。
如歷史上同樣被文帝劉恒任命為博士的申公申培,就是與楚元王劉交一同接受荀子門徒浮丘伯授以《詩》,創立魯詩派的學術巨擘。
賈誼在二十一歲的年紀,被文帝劉恒任命為秩二千石的博士,無疑是讓其他德高望重的老學閥們不服,連番與賈誼辯論。
最終,卻成就了賈誼‘文冠天下’的美名,并招來了朝中巨頭: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的厭惡。
——賈生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一句完全不負責任的負面評價,頓時將賈誼推向了風口浪尖,最終只得執天下學術界牛耳,曾任秦博士,于家中墻壁內留存最后一冊‘尚書’的伏生一句‘輕猛薄浮’的評價。
文帝劉恒也從此事中,看出了周勃、灌嬰等老臣對自己培養心腹黨羽的戒備,旋即出于保護賈誼的目的,逐漸疏遠賈誼。
而在這個時間線上,由于劉弘的到來引發蝴蝶效應,從而更早入駐中樞,成為御史大夫的張蒼,或許將避免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士遭遇挫折——賈誼的授業恩師,是張蒼!
想到這里,劉弘便不由將耐人尋味的目光,撒向張蒼和更遠處的吳公身上。
——在原本的歷史上,賈誼是由吳公獨自舉薦!
當賈誼年少得志,成為漢室最年輕的博士官時,張蒼還因為王陵與陳平、周勃等人的間隙,而被排斥在中樞之外!
如今,張蒼卻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職務,以及和賈誼的使徒名分,親自舉薦賈誼···
這里面暗含的政治意圖,無疑讓劉弘感到敬佩!
歷史上,張蒼最終因黃龍改元一事得罪文帝劉恒,最終被罷黜;而張蒼被罷相時的主要罪名,便是‘任人唯親’。
如今看來,這件事恐怕沒有太史公所記載的那般簡單。
——張蒼一個年過七十,歷經秦漢兩代共七位統治者的封建官僚,以朝堂共議的途徑成為漢相,當真會不懂得愛惜羽毛,從而沾染上‘任人唯親’的污名?
此事,恐怕是張蒼刻意為之。
就如同張蒼此時所為,便是極其直接淺顯的將一個不大不小的把柄,毫無顧忌的交到身為皇帝的劉弘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