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平帝劉衎(kàn)九歲登基,王莽篡漢;
東漢靈帝劉宏十二歲登基,一生碌碌無為;駕崩時長子劉辯年十三,兩年后,少帝劉辨死于董卓之手,東漢實質上滅亡。
再往后,也有數之不盡的例子,證明‘主少國疑’對于一個封建王朝的致命性傷害。
就拿距離劉弘所處時代最近的幾件事說孝惠劉盈,孝懷劉恭,以及歷史上的世宗劉徹、中宗劉詢。
漢高祖劉邦時期,漢室雖然在對匈戰略中處于劣勢地位,但也僅僅是‘四六開’,乃至于‘四點五比五點五’的微弱差距。
且彼時,匈奴人的發展已經基本到了天花板,要想更強大,匈奴就面臨游牧民族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文明升級。
即從奴隸制游牧政體,向封建制游牧政體,或者說是‘單于集權政體’過渡。
而漢室開國之初,天下還處于飽經戰火、百廢待興的疲弱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就已經有能力,光憑借步車大軍,在白登山與匈奴上演了一出‘王對王’‘包圍和反包圍’,并最終收獲了平局,甚至小勝的結果,這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漢室第二代掌權者,就應該發展國力,發展騎兵,然后圖謀草原。
但事實卻是孝惠劉盈在位八年,漢室在面對匈奴的敲詐勒索時,毫無反抗之力···
面對匈奴單于冒頓,在國書上毫不做掩飾的折辱,呂后竟也只能回答一句老身年老色衰,不敢奢望單于雄姿···
而劉盈年少登基,又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既然劉盈自己是年少登基,那他自己就沒有多大權力,權力就外流到呂氏外戚之手。
而劉盈早亡,又將這個問題進一步惡化孝惠長子劉恭,在比老爹更小的年紀,坐上了皇位。
到劉恭死去之時,‘漢天子’,已經成為了外戚動輒可廢立的橡皮擦;到歷史上的后少帝劉弘死去,外臣,也成為了‘有權廢立天子’的群體。
孝惠劉盈年少登基,而又早亡一件事,便使得漢室陷入了長達十數年的動蕩!
若非這是漢室,呂氏、陳周不敢篡國,只怕后世的歷史課本上,就會有這樣一句記載秦漢皆二世而亡,然其因各有不同···
而劉恒,之所以能在歷史上成為‘漢太宗孝文皇帝’,除了他仁義愛民、整頓內治、穩定江山之外,最大的一個功勞,就是避免了漢室的滅亡——在諸侯大臣共誅諸呂之前,呂氏可是已經打算謀朝篡位的!
劉恒二十四歲登基,也是裝孫子裝到了陳平周勃死去,憑借出色的政治手腕,才成功把持大權。
而劉恒之后的景帝劉啟,就是一個典型的正面例子了。
在漢文帝二年,劉啟在九歲的年紀,就已經被大臣共請為儲君;之后,劉啟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足足二十二年之久!
這二十二年,雖然發生了棋盤俠時期的魯莽,也發生了梁懷王劉揖爭儲的插曲,但總體而言,劉啟在這漫長的儲君生涯中,還是在父親劉恒的護持之下,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有了這二十二年的雄厚積累,劉啟才能在三十一歲登基之時,第一時間就能往三公九卿的位置安插黨羽,并火速將《削藩策》提上日程。
試想一下若劉啟一棋盤砸死吳王太子之時,就已經是皇帝,漢室會發生怎樣的動蕩?
梁王劉輯爭位之時,若劉啟已經繼位,漢室又將會迎來怎樣的災難?
而景帝一朝,之所以能在‘中人之姿’的劉啟掌控下,成為‘文景之治’開花結果的部分,就是因為劉啟在長達二十二年的太子生涯中,學會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帝王。
再往后,就又是反面例子了武帝豬爺。
雖然景帝為了避免‘主少國疑’,刻意在死之前,讓太子劉徹在十六歲的年紀行加冠禮,并將館陶公主之女陳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