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正面例子,為自己的看法增加了可信度長沙王受封彈丸之地,戶不過二萬五,故終未反而忠于漢室!
賈誼的這種看法,基本道透了漢初異姓諸侯,以及景帝一朝關東七國謀逆的本質人心不足,蛇吞象。
更多的財富,讓諸侯王認為自己足夠強大,有能力跟長安掰掰手腕了!
時間一長,再有三兩個臣子慫恿,諸侯王謀反,也就是必然的事。
賈誼在《治安策》中也說了如果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等人做諸侯王,那他們也可能反叛;反觀漢初諸侯,如果讓韓信、彭越等人在最開始,就只獲封為徹侯,那他們就不太可能造反了。
對此,劉弘也抱有同樣的意見要想從根源上杜絕諸侯王不臣,乃至于作亂之心,唯一的辦法,就是削弱諸侯王。
只有諸侯國弱小到諸侯王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小胳膊小腿拗不過長安,諸侯割據的問題,才能徹底杜絕。
而相較于粗暴削奪諸侯封土的《削藩策》,無疑是更溫和的《推恩令》更容易為諸侯所接受——不管怎么樣,國土還都是自己家的嘛~
雖然被分給了兒子們,但總量沒少。
這樣一來,劉弘也能避免‘圖謀諸侯土’的指控。
但賈誼在《治安策》中,為諸侯王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卻非常簡單粗暴直接將諸侯國分裂為數部分,最大,也不能超過侯國的范圍!
眾所周知漢室徹侯最高等級,也只到‘縣侯’;其所屬封土,頂多是一座城,加上周邊土地
也就是說,按照賈誼在《治安策》中的說法,如果一個諸侯國有五十城,那就要分成五十個徹侯封國!
如果當代諸侯王只有五個兒子,那在這個諸侯王死后,就先從這五十個封國中拿出五塊,給那五個兒子,剩下四十五塊封國暫時由中央控制,等這五個兒子再生下兒子,再依次發(fā)放給他們的后代。
而《推恩令》中,與賈誼的想法所不同的是諸侯薨而有三子,則分其國為三,三子各領一國;待此三者薨,再裂各自土。
雖然二者發(fā)展到最后的結果,都是諸侯國被分裂為一塊塊只一城、一縣的彈丸之地,但這個被賈誼有意無意忽略的過程,卻是這個政策之所以能被諸侯王接受的關鍵。
試問一個坐擁五十城的諸侯王,如何能接受自己死后,長子的封國只剩一城?
又試問哪個王太子,能接受父親五十城的諸侯國,到自己手上就只剩下一城?
而這一點,就是主父偃比賈誼更為人稱道的地方了作為縱橫家出身的官僚,主父偃對人心的了解,可謂相當透徹。
——且先不提賈誼的方式能否為諸侯王接受,光是其余空置封土‘暫時交由朝堂保管’這一點,就足以使得諸侯王連連搖頭,說一句此陛下欲謀吾家之土也!
別說諸侯王信不信了,就連劉弘自己,都很難在這個誘人的選項面前搖頭。
即便劉弘把住節(jié)操,仗義的履行了諾言,真的將封土交到了諸侯王的子孫后代手中,但劉弘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后代,能在這個誘人的選項面前說no。
——眼皮一眨,那可就是小半個漢室疆域落入中央手中!
從這便能看出提出陳政事疏時的賈誼,還是一個十分純粹,且對人心險惡一無所知的理想主義者。
而作為一個水準線以上的皇帝,劉弘自然不可能認可賈誼的提議;在《推恩令》和《治安策》之間,劉弘只能選擇更溫和,且更容易為關東諸侯接受的前者。
因為《治安策》推行,很可能引來所有諸侯的不滿;《推恩令》,則將得到大部分諸侯的認可。
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對于任何時代的君王來說,這都是至理名言。
至于劉弘最后一個考慮,則與第二個考慮原因相同此時的賈誼,還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