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青澀,太過于理想主義了···
在后世,有這么一個搞笑的說法大明時期的秀才,頂多能對應后世的小學生;舉人對應初中生,貢士對應高中生,進士對應大學生。
對這種說法,劉弘向來是嗤之以鼻。
——秀才對應小學生?
笑話!
能通過院試考中秀才的,哪一個不是四書五經背的滾瓜爛熟,八股經典信手拈來? 讓后世的小學生背背看?
別說四書五經了,光是秀才郎那一手漂亮的書法,就能讓后世的小學生求死不得。
至于舉人和貢試,那更是不用說——范進中舉之時,都已經五十四歲了!
在人均壽命普遍不高的古代,范進都已經到了即將入土的年紀,才考中舉人。
五十四歲考中‘初中’?
那范進還真應該發瘋——為自己那么蠢發瘋!
到參加殿試的進士,其受考內容,那更是早就已經脫離了四書五經、八股套路的范疇,轉而走上‘政治策論’的方向。
每一個在殿試中拔得頭籌,成為狀元的進士郎,其殿試考卷所書,必然是貼合時政利弊,且有針對性的切實際、可操作性高的政治建言。
這樣的人放在后世,相宰或許夠不上,但在中央歷練幾年,作為國家某部門主官來培養,還是夠資格的。
但有一說一,即便是在后世,一個年輕人再怎么天賦異稟,也要在基層歷練幾年,再一點點提高。
明清時期的狀元郎們,也都是要在翰林院先進修幾年,而后方能入朝,從相對較低的位置一點點往上爬。
同樣的道理放在漢室,也適用。
而賈誼,便如同后世的狀元郎一樣滿腹才華,卻年紀尚輕,政治經驗十分薄弱。
用后世的話說,就是前途一片光明,但還尚需歷練。
既然還需要歷練,那就不太適合太早出頭——歷史上,賈誼在出頭之后所經歷的遭遇,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而劉弘‘剽竊’賈誼的《治安策》,轉而推出《推恩令》的舉動,就能很好地避免賈誼風頭過盛,從而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得罪朝中大佬。
——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不外如是。
歷史上,賈誼屁顛顛給文帝上了《過秦論》、《陳政事疏》(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隨便拿一個出來,都能當做一個王朝政治綱領的策論出來。
文帝也理所當然的給賈誼封了官,還讓賈誼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成為了博士;不過幾年之后,賈誼的官就做到了太中大夫一職。
要知道漢初的博士,可不是后世成千上萬的高級知識分子,甚至都不是幾十年后,武帝一朝爛大街的博士——漢初的博士,那都得是學術巨擘!
如歷史上被任命為‘《詩》博士’的申公,就是楚元王劉交的同窗,荀子的徒孫。
因其曾在荀子門徒浮丘伯門下學習《詩》,并得到了天下界的認可,才成為《詩》博士。
再拿文帝朝另一位青年才俊來說晁錯奉命前往濟南,得伏勝教授《尚書》而歸,便被文帝任命為了‘《尚書》博士’。
什么意思?
——《尚書》的解讀權,自此由晁錯掌控!
也就是說,要想在漢室成為博士,那就要在保證對自家學說滾瓜爛熟的基礎上,還要拿的出讓大多數人信服的‘經典解釋’。
換而言之天下有幾本經典,理論上就有幾位博士。
能得到天下公認,有資格獨家解讀《尚書》的,才能成為《尚書》博士;其他各家經典也一樣。
這樣的人放在后世,幾乎等同于國家某院院士了!
而賈誼,卻在不到二十歲的年紀,就成為了這樣的學術大拿。
至于賈誼之后的太中大夫一職,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