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所指,反而成為了道德楷模!
在周亞夫死后一年,周堅甚至被景帝劉啟以‘存亡續斷’的名義,重新封為了平曲侯,以繼承絳侯一脈的侯爵。
說到這里,就不難看出為什么漢室臭名昭著的厚葬之風,能在華夏歷史上傳延數千年之久;即便到了新時代,都依舊為人們所忌憚了。
——不厚葬先人,在華夏絕大多數時代,是直接與‘不孝’劃等號的!
就算是在后世的新時代,也依舊常見‘某某人劍葬父母先人,被鄉鄰戳脊梁骨’的傳聞,就更別提‘孝大于天’,甚至‘孝大于法’的漢室了。
久而久之,厚葬之風便自然地成為了社會主流。
漢人恐懼死后的日子過不好,就極力要求后人在我死后,一定要給我好好辦葬禮,可千萬不能讓我在冥槽地府受苦啊?
而孝子賢孫出于孝順,亦或是為了證明自己‘真的很孝順’,就只能竭盡所能的將逝世先祖風光大葬,以免受到社會普行價值的指責。
甚至出于‘侍死如奉生’的理論依據,將家族的大半家財,用在某一位先祖的喪葬之事上。
而漢人在散盡家財厚葬先祖的同時,又出于本能的恐懼,而希望自己的后人也能像自己一樣,竭盡所能的把自己的后事辦的漂亮一些。
那之后的一切,就是必然的了。
既然是侍死如奉生,那跟房子差不多大小的陵墓,算是最基本的了吧?
房子有了,那生前喜愛、常用的東西,是不也得陪葬點?
如果是文官,那自然要買來幾片經典殘卷,作為陪葬品;即便是武將,也大有‘以兵書殘卷作為陪葬’的事情發生。
就這樣,數之不盡的古華夏思想經典,被一個個王公貴族帶入了墳墓。
除了書籍因陪葬而流失、失傳之外,厚葬之風最讓人所不能接受的一點,便是以金陪葬。
——住的房子有了,喜歡、常用的東西也陪葬了,那先祖在地府,不得準備點錢財傍身,以防不測?
就這樣,數之不盡的黃金,在華夏歷史上被埋入黃土,平白便宜了后世的摸金校尉們。
可以說房子大小的墓室,一定量的書籍及黃金,已經是漢室廣為流傳的‘陪葬三件套’了。
在這個時候,作為‘天之子’的皇帝,居然夢到了英明神武,生而神圣的太祖高皇帝,因為金而受到灼傷?
這樣的輿論,對于漢人淳樸的價值觀,無疑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我等漢人,為何拼著散盡大半家財,也要盡可能的把先祖的喪事,辦的漂亮些、風光些?
不就是為了讓先祖在地府過的好一點,自己則落一個‘孝子’的名聲嗎?
可現在,一個幾乎不可能說謊的人,居然說黃金會讓亡魂灼傷?
那將黃金作為陪葬品送入先祖墳墓之中,導致先祖的亡魂經受灼傷之苦的后人,還能算作是孝順嗎?
一時之間,無數長安百姓,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而讓長安百姓最為恐懼的,卻并非是‘先祖已經遭受到了黃金的灼傷’,而是···
“我兒!為父死后,可萬莫以黃金作為陪葬之用啊!”
“若是為父在冥槽吃了苦痛,那為父便是化作厲鬼,也誓不罷休!”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無數達官貴人將自己的繼承人交到了身邊,軟硬兼施,哀求、威脅間,無所不用其極的告訴自己的兒子老子死后,墳墓絕對不能放黃金進去!
但更多的人,對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還是感到一片茫然。
——以金作為陪葬,這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啊···
如果不以黃金作為陪葬,那應該葬什么?
還有就是,如今還活著的這一代漢人,或許能通過強制命令子孫,來避免死后被金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