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都要修建成家的模樣,那各式隨葬品自然也是少不了。
如文人墨客,會把珍藏的書籍帶入墳墓;官員趨勢,會將生前處理過的公文帶下地府;將軍武夫,則會有各式禮器規格的武器軍械作為陪葬。
在歷史上的景帝一朝,條侯周亞夫被景帝下獄的直接原因,便是周亞夫的弟弟擔心周亞夫死后,陪葬的東西不夠用,便提前準備了幾十副甲胄,準備作為將來周亞夫死后的隨葬品。
而漢律當中,非政府機構所能私自具有的武器,只包含刀劍弓矛。
至于弩機、長戟、甲胄這種‘有身份證’,且為官方極力掌控的‘管制兵器’,則是只要敢私藏,就是一個死。
——私藏甲胄、強弩,比同謀逆!
但周亞夫死后的一個小細節,就能解開‘厚葬之風’的內在邏輯,以及傳延上千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景帝劉啟一句‘周亞夫太狂,根本沒法作為新君的臣子’,周亞夫便餓死在了獄中;但作為封建歷史最制,甚至衍生出‘法如是足以’這種先進法制思想的時代,漢朝,幾乎不可能出現后世影視劇中的景象——皇帝聽到某事龍顏大怒,吼一句來人,拖下去砍了!
無論是文帝捉拿周勃,還是景帝捉拿周亞夫,都并非是因為皇帝的一句交代,而是在完整、健全的法律程序之后,才被批準施行的司法事件。
具體到周亞夫,雖然其死因是景帝劉啟擔心周亞夫會欺壓自己的繼任者,但對外,景帝劉啟也給出了一個證據確鑿,且絕無‘欲加之罪’嫌疑的罪名。
——私藏甲胄,意圖不軌!
而周亞夫這樣一個天下聞名的大人物,突然因為‘謀逆’而被弄死,天下人自然就回去深究其中的過程。
按照后世人的普世價值,在周亞夫身死這件事上,很容易就能找到主要責任人周亞夫的弟弟,周勃的另一個兒子,周堅。
這個邏輯很容易就能理清要不是周亞夫的弟弟私藏管制軍械,那即便景帝劉啟有心治罪,也沒師出無名。
順著這個邏輯,很容易就能得出這樣的猜測在周亞夫死后,他弟弟應該是愧疚不已,還很有可能被天下人指為‘條侯死亡的罪魁禍首’?
錯了。
周堅非但沒有因為私藏甲胄,導致周亞夫死亡而蒙受千夫所指,反而借著此事,成就了一番仁義之名!
周亞夫一生無子,所以按照‘長兄如父’的傳統,本該有周亞夫之子操辦葬禮,自然就降到了周亞夫的弟弟,絳武侯周勃第三子周堅身上。
而周堅為了讓兄長在死后,能在地府過的更體面一些,不惜私藏甲胄,打算作為兄長死后的陪葬品。
這樣的行為,在漢室非但不會引來‘要不是你,周亞夫怎么會死’這樣的批評,反而會為周堅,披上一層‘重情重義’‘兄友弟恭’的正面光環。
原因很簡單單論周亞夫的身后事,周堅在其中扮演的。是本該操辦周亞夫后事的‘兒子’的角色。
既然是兒子父親之間的關系,在漢室便永遠繞不開一個字孝。
一個兒子究竟是不是個好兒子,乃至于究竟是不是個‘好人’,在漢室都能簡單粗暴的通過‘孝不孝順’,而得到一個天下人都普遍接受的結論孝順的人懷不到哪去,不孝順的人好不到哪去!
而周堅作為周亞夫的弟弟,在周亞夫沒有后人操辦身后事的情況下,主動出來為兄長操辦喪葬之事,這就已經是‘家庭和睦’‘兄弟情深’的道德典范了。
至于周堅私藏甲胄,導致周亞夫間接死亡的行為,更是會被認為周堅為了長兄在地府能過的體面,不惜觸犯法律,也要給長兄置辦好后事!
就這樣,一個在后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狀況,出現在了漢室天下。
——周堅私藏甲胄,周亞夫背鍋失去,周堅非但沒有蒙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