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軍械,早在惠帝時期,就已經被堆在了各地方政府管轄的武庫之內,給青壯冬訓用來練手了!
少府更是具備將二十萬人,當天武裝到牙齒的軍械儲存,以及每天十萬支箭矢、五千柄弓、劍、戟、矛的潛力。
可以說,除了在戰斗力方面,漢室對匈奴只有微小的優勢之外,在兵力、軍械等方面,漢室都是無壓力碾壓匈奴!
而漢室在這種情況下,依舊無法占據對匈戰略進攻權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內部諸侯割據勢力龐大,使得中央不敢將太多精力用在對外戰爭。
二匈奴騎兵集群,對漢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種克制,使漢室的戰斗方式受到了極大程度的局限性。
第三,就是匈奴人‘打到哪,搶到那’,幾乎沒有后勤壓力;而漢室卻要在戰時,承擔‘戰斗部隊每人每月二石的糧食’,以及其他格式武器、軍械的后勤壓力。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打仗,匈奴人唯一可能出現的損失,就只是死人。
哪怕是戰士犧牲,匈奴也沒有‘撫恤孤寡、賞賜有功將士’的壓力。
——犧牲將士,有的是人爭先恐后搶回其尸首,繼承其所有財產;有功將士,也有的是機會燒殺搶掠。
戰后單于庭非但不用下發撫恤、賞賜,反而還能得到部隊上交部分掠奪物資!
說白了只要仗打起來,那無論輸贏,單于庭永遠不虧!
——反正打輸了,也能騎馬跑回草原嘛!
反觀漢室,卻是無論輸贏,都要在承擔戰斗人員陣亡的損失之外,還要承擔戰時后勤、戰后重建,以及陣亡、負傷將士撫恤,有功將士賞賜等支出。
而如此龐大的支出,就是漢室無法具備戰略進攻權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能打,而是無法承擔打起來之后,所帶來的負擔。
而現在,內部諸侯割據勢力,已經逐漸失去對中央的威脅能力。
匈奴騎兵集群對漢室步兵集群的兵種克制,也能通過‘短期內研發新戰術、長期養馬,建立騎兵部隊’來解決。
僅剩的一個,也是最為關鍵,最難結局的‘后勤壓力’問題,也將在冬小麥為漢室帶來‘糧產翻倍’的效果之后,而得到解決。
光這一點考慮,就足夠張蒼撇開所有的顧慮,全面支持冬小麥的推廣了!
在劉弘推行冬小麥之初,張蒼之所以沒有跳出來表示支持,并非是看不到這些可能性,而是冬小麥的推廣,還有最后一個難點。
——難吃!
當‘只求溫飽’的底層百姓,都不愿意將冬小麥當做口糧的時候,很難要求消耗更大,對營養、口感要求更高的軍卒,把冬小麥當做軍糧了。
所以在年初,劉弘提倡關中全面補種冬小麥時,張蒼只是把劉弘此舉,理解為了‘為解決糧食貧乏,而做出的補救手段’。
至于將冬小麥納入糧食保護價政策,張蒼則只當劉弘太年輕,從粟米上吃到了甜頭,就想當然的將冬小麥,放到了和粟米同樣的重要地位。
可現在,張蒼不這么想了。
在研磨成粉,變成‘面食’之后,冬小麥對漢室而言,已經足以成為和粟米一樣的‘通行口糧’。
既然是通行口糧,那冬小麥和粟米一樣,也同樣具備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及‘國家戰略儲備’的影響。
所以在張蒼看來,全面推廣冬小麥的意義,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致力于在短時間內,讓漢室的糧食產量翻倍!
更重要的是,這么做非但不會讓國家受到損失,反而還可以通過糧食保護價政策,大幅改善中央的財政狀況!
何樂而不為呢?
至于張蒼最后,以麥面的價格提出詢問,則是張蒼的最后一點憂慮劉弘究竟是和自己一樣,把冬小麥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