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漢室國力’的利器,還是只當成了斂財的工具?
不能怪張蒼想象力豐富,實在是過去的歷史上,稍有些成就,就開始沉迷享受的掌權者,太多太多了···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勵精圖治,得以滅越;但越滅亡之后的不過幾年時間,夫差就已經墮落到了‘不問朝政’的地步!
最終結果,自然是大快人心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就拿距離漢室最近的說始皇帝嬴政。
——嬴政是怎么從勵精圖治的明君,淪落為沉迷享受、整日追求長生不老的‘暴君’,張蒼可是在咸陽宮親眼目睹過的!
只不過相比起其他‘前輩’,始皇帝享受歸享受,沒太丟下正事兒罷了。
即便如此,秦也終是躲不過二世而亡,天下奮起而反秦的下場。
有這樣的‘前車之鑒’,再加上劉弘不過十六歲的年紀,張蒼有這樣的疑慮,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但很顯然,這一次,劉弘也同樣沒有讓張蒼失望!
——麥面一斤一錢,即‘一石宿麥加工后的售價為百錢’。
這樣的利潤率,和七十五錢收購、九十錢出售的粟米一樣,都屬于‘以穩定糧價、照顧百姓’為主要目的,并讓國家適當獲得利潤的程度。
與中央只需要儲存的粟米相比,需要再加工的冬小麥,價格比粟米貴上十石,也完全在合理范圍內。
起碼從這個定價之上,張蒼還沒有從劉弘身上,看出哪怕絲毫‘牟取暴利’的意圖。
最大的擔憂消失,張蒼的顧慮,也就只剩下對實際層面,即金融角度的顧慮了。
“陛下,臣尚有一言,或需陛下思慮?”
得到劉弘默許之后,張蒼稍作沉吟,便將自己最后的顧慮,擺在了劉弘面前。
“陛下既以糧價保護之策,安天下百姓之心,或亦知有價無市、有市無價者,所指者何?”
見張蒼要繼續解釋,劉弘淡笑著擺了擺手,示意張蒼不必再說。
張蒼話里的意思,劉弘自然是懂得供需關系嘛!
供不應求,會導致物價暴漲;供大于求,就會讓物價暴跌。
而從國家層面,供大于求,就會導致物資剩余,無處消耗。
對此,劉弘自然也是早就有安排了。
“北平侯之慮,同朕想到了一處啊~”
毫不吝嗇的贊賞一番,劉弘便將自己應對‘糧食產量過剩’的方法,大致告訴了張蒼。
“今天下民二千二百萬余,以人年糧二十四石,需糧五萬萬三千余萬石。”
“往日,關中產量近四萬萬石,關東不足萬萬;天下米糧堪足民食。”
“今歲,關中得粟米三萬萬石、宿麥四萬萬石,便足天下百姓民之用;若加以關東所產之糧,余糧或至三萬萬石之巨!”
將自己大致推算的數據擺出,以證明自己確實‘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劉弘便繼續道“然實況,卻并非如此。”
“北平侯當知,今吾漢家戰卒幾何?年須軍糧幾許?”
沒等張蒼開口,劉弘便將已經得到的準確數據,擺在了張蒼面前。
“光北墻長城一線,漢卒便逾二十萬!”
“若加以長安、關中諸軍,及地方郡縣兵,吾漢家兵卒,幾逾五十萬之巨!”
“年須軍糧,足千二百萬石!”
說到這里,劉弘目光一狠,語氣中,也帶上了一絲意味深長。
“朕以為,若欲擊匈奴于河南地,少府當存糧米萬萬石,以備戰!”
這個數字,也不是劉弘隨意推測。
——一萬萬石糧食,恰恰是足夠四十至五十萬士卒,食用十年的軍糧!
只有具備了這個級別的戰略儲存,漢室才能在戰爭來臨時,不被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