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體驗一下大明皇帝們的感受。
——天子守國門嘛!
最糟糕的狀況,則是匈奴人取下上郡之后,直接南下,近逼關中!
關中對漢室的意義自是不用多敘;若關中告急,那即便是最樂觀的狀況,也得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入京勤王’。
而這一切,從代國(代郡)淪陷引發(fā)的后果,到關東可能出現(xiàn)的亂況,再到上郡失陷后可能引發(fā)的連鎖反應,都將對如今的漢室造成史無前例的重大打擊。
——一場比高皇帝平城戰(zhàn)役(白登之圍),乃至于秦始皇沙丘之變還要嚴重的打擊!
要想保證這一切可怕到令人發(fā)指的事情不發(fā)生,最關鍵的一點,就在馬邑。
——無論如何,馬邑都絕不能陷落!
哪怕拼著陣亡十萬、二十萬,甚至五十萬將士,都必須保證馬邑處在漢室的實際掌控之中!
當然,實際狀況也沒那么悲觀——要想保住馬邑,根本不需要死那么多人。
但柴武所提出的預案中,駐扎馬邑內的那五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削減的。
這不是劉弘肆意揣測,而是漢室從過去二十多年的戰(zhàn)爭中,所總結出的血淋淋的寶貴經(jīng)驗。
——當某一座城池被匈奴騎兵集群攻打時,漢室必須要用兩倍于敵方的兵力,才能確保城池三月不失。
至于三個月之后,倒也不是說城池受不住了,而是冬天來臨,匈奴人就該溜回草原了。
至于匈奴人可能來犯的兵力,目前的狀況是如果只有右賢王帶幕南諸部來,那就是五萬人左右;要是單于冒頓親自來,就是十萬。
但無論是五萬還是十萬,實際上馬邑城面對的,都只會是最多三萬人。
——再多,馬邑武州塞一帶的戰(zhàn)場就塞不下了。
面對三萬人,派出五萬士卒據(jù)城而守,再加上緊急修繕一下城防工事,出擊自是不可能,守住城池還是沒問題的。
若是從馬邑城的大小、城墻所能容納的守軍士卒來推斷,這五萬守軍甚至有可能被分為三到四部分,輪流上墻守衛(wèi)!
馬邑既然‘萬無一失’,那馬邑以南的樓煩一帶,及趙長城一線的五萬士卒所組成的‘第二道防線’,就基本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最起碼,也不許要和馬邑、武州塞的守軍那般,提前從長安調動、布置,然后在樓煩一帶吃喝三個月。
即便馬邑由于某些出人意料的因素被攻破,也不可能是戰(zhàn)役前半段。
——五萬人守城,一個月總是能守住的吧?
所以,位于馬邑以南四十里處的趙長城缺口,劉弘不打算按柴武所說那般,設置第二道防線。
倒也不是說劉弘孤注一擲,而是趙長城作為漢室北方防線當中,代北一線實際意義上的‘北墻’,本身就是有守備力量的。
憑借這部分力量,漢室在過去二十幾年,都沒讓匈奴人大肆跨過長城,進行太嚴重的破壞。
馬邑真要出了問題,趙長城代北段已有的守備力量,足夠將匈奴人南下的腳步擋住一段時間。
借著這點時間,漢室就能做出充足的反應,對代北趙長城防線發(fā)起支援。
這樣,三十萬人的部隊,就被劉弘削減了五萬——樓煩第二道防線。
同時,又確定了駐守馬邑的五萬部隊絕不能動。
剩下的二十萬人,按照柴武的說法,其中十萬,是要在武州塞輪流防守,阻止匈奴人北逃;剩下十萬,是要在馬邑和武州塞之間的野外,對陷入包圍的匈奴人進行絞殺。
沒錯,步兵對騎兵的絞殺。
或許聽上去很魔幻,但結合時代背景,卻是再正常不過。
——這個時代的匈奴騎兵,與后世蒙古奇兵最大的一處不同,就是沒有馬鞍、馬鐙!
若是無視匈奴騎兵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