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傳承,時代罔替的禮義廉恥、人倫道德,讓華夏民族即便在兩千年之后的新時代,也依舊能自豪的喊出一句: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一詞,也正是由此而來。
但草原民族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處于一種十分落后的時期。
正如管仲所說的那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如今的草原民族,乃至于未來千年的草原民族,便都停留在‘倉廩不實,衣食不足,顧不上禮節(jié)、榮辱’的階段。
在草原普行的價值觀念當(dāng)中,沒有華夏民族所習(xí)慣的人倫孝悌、禮義廉恥的內(nèi)容,也沒有仁以待人說法。
草原民族所信奉的,是和華夏文敏幾乎截然相反,極度接近原始社會,充滿野蠻的叢林法則——成王敗寇,生存至上!
和殘酷、冰冷、野蠻的獸類一樣,草原民族,可以為了一塊領(lǐng)地大打出手,可以為了食物而生死決斗。
在必要的時候,草原民族甚至并不介意用同類的血肉,來填飽自己饑腸轆轆的肺腑,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華夏文敏對草原文明持“率獸食人”的評價,便是出于這個現(xiàn)象:相比起站立走路,帶領(lǐng)人民、保護人民的華夏君王,草原民族的霸主,更像是帶著野獸外出捕獵的獸王。
與辛勤勞作,耕種土地來保障生存的華夏百姓相比,幾乎以掠奪、殺戮為主要生存手段,以游牧為補充手段的草原民族,也更像是稍有人類特征,卻還沒有完全開化的野獸。
而在野獸群,年老體弱的成員被拋棄,顯然也就是在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了。
普通成員、底層階級的牧民如此,那草原民族的貴族,為什么也很少有活過三十歲的呢?
總不至于連貴族老爺,都會被部族趕出去,在草原上自身自滅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必然會讓華夏民族大跌眼鏡。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年齡超過三十的匈奴貴族,恐怕巴不得被部族趕出去自生自滅!
原因很簡單:被趕出部族,好歹還有那么一絲虛無縹緲的生存可能。
再不濟,也終歸能多活幾天。
但‘被趕出部族’的待遇,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匈奴貴族能得到。
因為在匈奴貴族年近三十,身體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機能下降時,部族內(nèi)的氛圍,就會被一股濃烈的火藥味所充斥。
先前提到,草原民族的社會秩序,幾乎完全遵從叢林法則。
那叢林法則最重要,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呢?
——強者支配并擁有一切,弱者被一切擁有并支配!
和狼群一樣,匈奴部族的頭人再顯露出老態(tài)時,部族中年輕力強、雄心勃勃的青壯,便會層出不窮的對老狼王發(fā)起挑戰(zhàn)!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匈奴貴族會在無窮無盡的決斗、刺殺中的度過。
這些挑戰(zhàn)、刺殺匈奴貴族的,可能是他們的兄弟、兒子,甚至是孫子。
為了保證自己不被殺死,匈奴貴族只能將發(fā)起挑戰(zhàn)的兄弟、兒子甚至孫子一個個殺死。
但這些年輕的部族成員當(dāng)中,早晚會出現(xiàn)一個足夠強大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人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強壯。
但年近暮年的匈奴貴族,卻會在時光流逝下一點點變老、變?nèi)酰冞t鈍。
此消彼長之下,這個老貴族被一個青年甚至少年刺死在地,也是早晚的事。
所以,才會有‘匈奴貴族老后,恨不得被部族趕出去’的說法。
——比起整天心驚膽戰(zhàn),且結(jié)局注定的暮年貴族生活,草原即便再危險,也終歸還有那么一絲生存,起碼是生存更久一些的可能性。
而這種狀況,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