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大,又可以裝載在小型船艦上的短重炮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楊三達這時講解道“最新研制的短重炮目前已經發現有兩大好處。第一,它口徑大,可以射出重量大的鐵球,狠砸敵軍戰船,更容易擊毀敵艦;第二,短重炮的發射頻率更快。”
這兩點羅蘭芳都很好理解,怎么著后世也是經常混跡軍事論壇,每天和人暢談軍國大事的有志屌絲。
短重炮,說白了原理就是縮短炮身、擴大口徑,以縮短射程換取大殺傷力,減輕炮身重量換取平均射速更快。
炮口的口徑變大了,使用的炮彈自然也要變大,炮彈越大,砸壞敵艦船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19世紀中期的佩克桑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光是炮彈六十八磅的重量,就能輕易砸開敵艦很厚的加固的船舷。
雖然說,摧毀敵艦,佩克桑炮主要靠的是爆炸彈。
但是,如果不能砸開敵艦船舷,在敵艦內部爆炸的話,佩克桑炮也沒那么厲害,對戰艦的破壞力也有限。
所以,其炮彈的六十八磅的重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佩克桑炮,就是一種經典的大口徑、短身管的重炮,屬于短重炮的升級加強版。
前裝火炮,越是長身管,裝填越是困難,花費時間也更長。
同時,長身管火炮,因為比同等口徑的短重炮重太多,復位也很困難。
炮身越重,火炮不但裝填困難了很多,復位也非常麻煩,需要很多水手幫忙搬動火炮復位。越重的火炮,復位越是困難。
這也導致,同等口徑的火炮,短重炮不管是裝填還是復位,都要容易得多。
裝填、復位都變得容易了,這也就是變相的提高了平均射速。
一般而言,熟練的皇家海軍炮兵,使用長身管重炮,至少要花費兩分鐘以上時間,才能開一炮(因為船上環境復雜,射速要比陸地上慢。因為陸地上的炮臺火炮可以將后坐力轉移到大地上,不會輕易移位,節省了大量時間,射速也更高!)。
而短重炮,只要一分鐘左右,就能開一炮。
雖然說長身管的火炮射程更遠,也許轟炸陸地目標,長管炮效果更好,岸防炮也更適合使用長管炮。
但是,在海戰中,長管炮的射程是沒有決定性意義的。
因為,作為火炮載體的戰船,在海面上因為風浪關系和火炮的后坐力問題,是不住搖晃的。
尤其是木質風帆戰船時代,船體受到海況影響更大,通常都是搖擺不定的。
而艦炮側舷炮,就是橫向的。船只搖晃,基本也是橫向搖晃。
這樣一來可就悲劇了,使得側舷火炮在瞄準敵艦時,根本無法鎖定目標。
你剛剛瞄準好敵艦,可船體一晃,射角立即改變了。
距離短還看不出來,距離一長,射角稍微變化一點,就會導致極大的誤差。
所以,在搖搖晃晃的戰艦上,火炮的射程是沒啥意義的。
射程越遠,最后造成的誤差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