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十分詭異的情況卻是發(fā)生了,劉封竟然甘愿背上一個不要說是當時,就算是后世也會社會性死亡的“不忠不孝”的罪名,袖手旁觀,眼看著關羽被東吳圍殺,也不去救援。
蜀漢在荊州設下的三重布置,竟然神差鬼推一樣,沒有任何布置發(fā)生絲毫作用,先是烽火臺被一一攻占,不但沒有放出絲毫信息,更是連一個逃脫的士卒也沒有;然后是糜芳和傅士仁,寧愿放棄自己在蜀漢中的地位和前途,毫不抵抗就投降了自己沒有絲毫根基的東吳;最后勢力劉封,可謂是抱著“自絕于天下”的想法,對關羽見死不救。
關羽就是被自己的屬下或是友軍,一坑再坑之下,最后山窮水盡,被東吳大軍死死圍困于麥城之中,意欲突圍就被后世笑稱為“五虎克星”的馬忠(麥城設伏擒獲關羽,夷陵射傷黃忠致其傷重死亡)擒獲,被押送到東吳都城建業(yè)后更是被孫權下令斬首,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經(jīng)此一役,蜀漢和東吳雙方的盟約就破產(chǎn)了,之后更發(fā)生了夷陵之戰(zhàn)、火燒連營,陸遜親手一把火將蜀漢精銳的大軍一把火燒個干凈(就是這件戰(zhàn)績,后世《三國無雙》才將陸遜和周瑜拉在一起成為了兩師徒,與蜀漢諸葛亮和姜維這對真師徒相提并論),斷送了蜀漢先主劉備北伐中原的希望,更令蜀漢隨即進入了風雨飄搖的階段,劉備亦因此在白帝城中郁郁而亡。
幸好劉備總算是有識人之明,其選中了諸葛老大作為蜀漢的掌舵人,順利將蜀漢這只巨輪駛離了那場隨時令人船毀人亡的暴風雨。
隨后諸葛老大更是以超人的統(tǒng)馭力和自控力,成功與東吳再次締結了盟約,只是經(jīng)歷了這么長時間的合作或對抗,蜀漢上下早已看透了東吳整個國家的情況,那就是氣魄不足,自保有余而進取缺缺,難有奮不顧身將全部身家狠砸下去以求一個結果的心態(tài)。
不過這也是歷來在南方建立的政權或是北方待不住偏安南方的政權的通病了,初期南方上不算富庶,還是煙瘴之地時還不太顯出這個通病,隨著后來南方越來越富庶,基本上在南方的政權也難逃那種在聲色犬馬中迅速墮落,最后被北方政權攻滅的這種命運。
歷史上這種記載比比皆是,東吳、東晉、南陳、南唐、南宋、南明等等,嚴格來說,還有被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推翻的建文帝朱允炆原明朝政權,也是定都南京(當時叫應天府),這其實也算是南方政權,不過后來朱棣稱帝,自己繼承了大明國統(tǒng),自詡正統(tǒng)的朱棣,自然沒有將朱允炆的政權獨立出來的道理,只是刻意淡化和歪曲這段歷史,孜孜不倦地宣揚朱允炆的種種不是以及自己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種種無奈。
就算是“靖難”這個詞,也是朱棣從朱元璋《皇明祖訓》中說的“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句話脫胎出來的,所以朱棣舉兵口號就是“清君側、靖國難”,以此宣揚自己起兵抗命是有正當理由的,當然了,朱棣用了朱元璋的這個理由,但沒有依循朱元璋定下的程序,需得到皇帝授命才能起兵這件事,是刻意隱瞞了。
而這些南方政權中,雖然“東吳”、“東晉”沒有冠以“南”字,只是因為當時中國南方尚是蠻夷之地,人口、經(jīng)濟不算發(fā)達,故此歷史上這段時間,中國都按東西劃分,直到后來南方逐漸發(fā)展起來,基本上占了中國經(jīng)濟的半壁江山,這才按照南北劃分,而且“東吳”和“東晉”的疆域,一半乃至一半以上都在江南地方,實實在在就是南方政權了。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