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接手,時間一長難免生出反叛心里。”
“這也正是朕擔憂的事,太傅有什么好辦法嗎?”趙佶問道。
李彥用余光瞟一眼殿內眾人,有政事堂的楊若冰,還有大理寺的官員,戶部,兵部等等也都俱在,雖然人數眾多,卻皆是低頭不語,儼然置身事外,都在觀察局勢動向。
“臣以為平叛不如招安,將這八萬人編入官軍,再讓他們北上攻遼,才是上策。”李彥道。
“此辦法固然好,可他們會同意嗎?”
未等李彥開口,楊若冰向前一步,道:“官家,既然太傅能說出辦法,想必也有應對的策略,為何不讓太傅去試試?”
李彥心里冷笑一聲,看來楊若冰下定決心要脫離自己了。
他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是把李彥支出京都,江西距離汴梁少說也有二千多里,一來一回最少也需要月余,他足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拉攏人心,組建楊黨。
二來,江西現在情況不明,李彥沒準招安不成反被殺,這種結果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性很大。
雖然李彥瞬間就識破楊若冰的計謀,卻沒有出言反駁,因為他還在權衡利弊。
如果去江西能把八萬大軍收入自己麾下,那就不虧。
到那時,隨便楊若冰在京都如何折騰,李彥完可以無視掉。
俗話說槍桿子里出政權,朝堂上的奪權不足為慮,反而讓李彥惴惴不安的是手握禁軍兵權的虞侯。
要是能把虞侯也帶出京都……
趙佶聽完楊若冰的話,心生質疑,問道:“太傅真有應對策略嗎?”
“回官家,臣心里確實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李彥道。
“太傅不妨講出來讓眾卿家一起商議?!?
“是,臣覺得去江西不能臣一人去,還需要一員大將壓陣。俗話說,先禮后兵,臣先帶著軍餉去勸他們招安,如若沒談成,便可直接出兵圍剿,殺他們個措手不及。”
“哎……朕實在不想看到內戰發生,可現在也只有一個辦法了?!壁w佶唉聲嘆氣道。
“官家,此一戰必須速戰速決,所以要用精兵,而且還要有一個萬人敵的大將軍,不止能起到震懾作用,也可事半功倍?!?
“太傅可有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