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援正和李典一同視察定陶城附近的屯田事宜,二人便行在這田間地頭,一邊看著這些屯田的農人勞作,一邊敘起了閑話。
賈援這邊看著這情形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奉曹操將令回鄉募兵時,與曹慧一起度過的時光,現在想來,仍是歷歷在目,卻是又有好些時日沒有見過曹慧和自己的寶貝閨女賈玉了。
李典這廂順著賈援的話頭,也生了物是人非的感覺,想起了兩年前自己投奔曹操,與賈援一同充作帳前軍吏的場景。當時在曹操帳前當軍吏的三人,雖只短短兩年的時間,但都已經出人頭地了。
樂進被曹操安排成了曹仁的副將,屯駐濟北國,防范青州劉備,人也脫了校尉的范疇,成了裨將軍。
李典更是由武職轉了文職,任了濟陰郡丞,添為賈援副手。如此的升官速度,在承平日久的大漢朝自然是不可想象的,但生逢亂世,這般升遷速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在李典的前面,還有賈援這個僅僅用了兩年就從白身混成了大漢朝濟陰郡太守的人,論政治地位幾乎可以說已經排在了天下間前“五百”了。
賈援用兩年的時間混成了天下五百強,倒也可以算是大漢朝的勵志典范了。
如今曹操麾下兗州各郡國都依照棗祗的部署,開始大搞屯田,這濟陰當然也不能例外,好在賈援也不是真的不懂如何為政,只是這人更加信奉用拳頭處理問題而已。
李典更不是個純粹的武人,相對于馬上搏殺,李典倒是偏愛處理民政,每每遇到問題,賈援這接受了后世幾十年教育的人總能從特別的角度解決問題,給李典很大的啟發,如此一個出主意一個解決問題,賈援、李典這兩個半路出家的民政長官竟然也干的井井有條。
二人一路走來倒也很受這些田邊勞作的農人愛戴,不管是耄耋老人還是垂髫童子,都跟二人打了招呼。
這里畢竟民風淳樸,大家對這少年太守先開始抱著很大的好奇,后面逐漸接觸了解,發現賈援在平日里也只是個普通的少年郎,對他也就越發的親近起來。像賈援和李典這種一郡高官還熱衷農事的著實不多了,二人也都沒什么架子,還真就和鄉鄰打成了一片。
濟陰郡水系發達,可以說最不缺的就是灌溉農田的用水,賈援這些日子帶著人馬轉職成了建筑大軍,疏通了數條河道,有了這些水系的灌溉,鄉間的莊稼長勢是越發的喜人了。想來定能取得豐收。
要說賈援的軍隊成分還是很復雜的,主體還是跟著他征戰倆年的精銳士卒,但底下大部分士兵卻是收攏的黃巾降卒了。本來賈援對這些人雖然嘴上不說,但內心里還是很不放心的,畢竟他可是真正的見到過赤土千里的兗州是什么樣子。
但接觸的多了他才發現,這些人當中真正的匪類卻也沒有多少,有的也早就在被清繳殆盡了,大部分也只是被裹挾的普通群眾罷了。如此便也驗證了一個道理,畢竟還是屁股決定腦袋。
賈援后世時對這些起義軍還是很抱有同情心的,但自從成了這大漢朝的官吏后,對這些人又有了由衷的厭惡,直到與這些人混在了一起,賈援才發現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無奈。
若是能安居樂業,誰也不愿意提著腦袋去干喪命的勾當,有那功夫還不如老婆孩子熱炕頭了,但是現實卻逼著這些人不得不從了賊寇。
賈援收攏了這些黃巾降卒,也算是做到了一視同仁,最開始還有一部分心有忐忑的人擔心賈援過河拆橋,但多日里的相處也讓這些人放下了戒備,而曹操屯田的好政策也讓這些因為破產而不得不走上造反道路的農民看到了一絲希望。
若說這些黃巾軍也并不是只知道燒殺搶掠,論起對屯田的了解,這些人反而比任何人都要精通。黃巾軍能夠在主力盡喪,領頭的張角都沒了性命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撐了快十年,可不都是靠著劫掠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