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所說的扶桑國,大多指日本。緊鄰大陸,當然不是遠到無法追擊的地方。
但是,古人所言之扶桑卻與后世不同,并不是日本,而是東瀛之東,一個極為神秘,只存在于傳說中的未知之地。
從《山海經》,再到《海內十洲記》,再到南北朝時期的慧深和尚,都曾記載過扶桑之地。
當然,除了《梁書》中的慧深和尚去過扶桑國,其它記載都模糊不詳。《山海經》和《十洲記》更是被稱為志怪小說,很難為世人信服。
所以,到底有沒有扶桑國,扶桑國又在哪里,自古就存在很大的爭議。
后世的趙維也肯定不知道這些,但是通過原主寧王的記憶,他發現扶桑和后世的理解不同,這便足夠了。
他需要的,只是為美洲大陸引入這個時代找一個借口。
至于為什么選的是美洲?不去東南亞的島國、日本或者澳洲,趙維也是有所考慮的。
澳大利亞和美洲是他這個后世混混,為數不多,略知一二的。
而日本和呂宋(菲律賓)不用后世記憶,在宋朝就與中原有諸多交流,趙維多少聽成王提到過。
先來說東南亞和日本。
誠然,東南亞諸島不算遠,有足夠的林木資源用于造船,也有大片可開墾的良田,而且,礦產資源也算豐富。
不但能保證這十幾萬軍民的生存,而且還能為將來的反攻積蓄力量,是極佳的休養之地。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也是好地方,且尤過之。
畢竟日本三島不但有資源,還有人口,與大宋也向來交好。歷史上也從未向元朝屈服,甚至元軍兩攻日本都是失敗而歸。
然而事實上,這兩地卻是最兇險的目的地,若是前往,九死一生。
原因很簡單,在趙維穿越崖山,踹陸秀夫下海那一刻開始,歷史已經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趙昺未死,宋廷未亡,元朝剿滅殘宋的軍事目標仍未達成。
從精神上占領中原的目標也未達成。
那么,代宋而立,連國號都取之“大哉乾元”的忽必烈,會允許趙宋余孽留存于世嗎?會允許趙宋子民尚存一絲希望嗎?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不管大宋跑到哪,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忽必烈必追殺至天涯海角!
原本的歷史,日本兩攻不下,南海諸國更是碰都沒碰,那是因為趙昺死了,大宋亡了。忽必烈已經完成了大一統,沒有太多的欲望征伐,派到日本的也根本就不是水軍主力。
否則的話,繼承了宋、金兩國強大水軍的元朝怎么可能放過日本?又怎么拿不下南洋呢?
而且,在滅宋之后,忽必烈的戰略目標也轉移到了內戰上面,以平定蒙古各汗國的叛亂為主要戰略,進一步忽視了日本。
可是現在呢?他會不會由于趙宋未亡而推遲對四大汗國的征服?誰也說不準。
到時舉全國之力遠攻,只有十幾萬人的殘宋守得住嗎?
所以說,有資源也沒用,元軍不會給大宋喘息的機會,必涎尾而至,不死不休。
再說澳洲和美洲。
這兩個地方對于當下來說,都是未知之地,只有相對原始的原住民。對于大宋來說征服難度不大,而且離中原甚遠,元軍想追也不容易。
澳洲更近些,容易被追擊,利弊相抵,回來也更容易。
澳洲,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后世他跟過一個老大,養了個澳洲留學生。曾經當拎包馬仔,陪著人家從美國轉到巴西,澳洲更是呆的時間最多的。
那里給人的印象倒是地大物搏,資源豐富。可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澳洲70%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