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并沒有國人想象的那么富饒,只有沿海地區(qū)適宜人類生存。
而更要命的是,這個“沿海地區(qū)”大多集中在澳洲大陸的東南方向,也就是靠近南極那一邊,是相對亞洲的最遠端。
也就是說,就算找到了澳洲大陸,也得沿著海岸繞半圈,才能到達那個相對富饒的地區(qū)。
其次,這種宜居是相對的,相對其它地區(qū)宜居。
澳洲很缺水,多數地區(qū)水源是靠降雨獲得的。
這里只有兩條大河,后世兩千多萬人口,而且在有大規(guī)模水利工程加持的情況下,依舊缺水,更不要說一千多年前了。
正常年景還說得過去,一但遇到大旱,江河斷流。
最后,就是澳洲的資源可利用的不多,至少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時期,有能力開采的礦產資源不多。
除了鐵礦豐富,再找不到什么能用的了。
這么說吧,1606年歐洲探險家就已經發(fā)現了澳洲大陸,可是直到1788年,第一批定居的英國殖民者才在澳洲建立殖民地。
而且這些殖民者還都是流放的囚犯,這塊大陸要真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不會等了170年才被一伙囚犯給占領了。
當然了,那么大一塊陸地,總能找到既有礦又有林,既有田又有水的地方。
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可是,你讓一知半解的趙維上哪找去?讓大宋這些瞎子一樣的逃亡人上哪找去?時間成本太高了。
所以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去美洲,要什么有什么。
黃金白銀、大量的銅礦,智利硝石更是火藥的主要原料。就是沒有鐵,但漢人有青銅器。問題不大。
除了這些美洲還有橡膠,有高產的糧食作物!這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
而更為重要的是,也就是所有因素之中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那里有數千萬美洲原住民。無論大宋是殖民還是教化,都有著龐大的人口潛力。
這是澳洲也好、日本也罷,都無法比擬的。
別忘了,中原國土盡失,趙宋在半個世紀的蹂躪中,早就是茍延殘喘之態(tài),瓊州這十幾萬人便是殘宋最后的有生力量了。
憑這十幾萬人海外立國,延續(xù)文明也許沒有問題,但又如何再臨天下呢?
十年之后,將軍白發(fā),悍卒遲暮,又怎能重拾舊山河?
二十年之后,新人長成,后浪推前浪??勺鰹榈诙泼竦乃麄?,還有老一輩的國仇家恨嗎?還知中原江山壯美,祖宗陵寢涼晚嗎?
況且十原的舊宋遺民,幾十年過去,又有多少人還記得舊日官家?到時趙昺的號召力,可能還不如一個打土豪分田地的義軍領袖。
說白了,國與國之間的傾扎蹈覆,地利、資源確實重要,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人,是精氣神!
東南亞也好,澳洲也罷,人少是好事,但人少也不是好事。
只靠這十幾萬人,耗上幾十年,等到元朝滅亡,也攢不出百萬王師。
當然,美洲太遠了,在沒有六分儀,沒有精度定位的情況下,談十幾萬人的遠渡大洋,生根美洲,有些癡人說夢。而且,距離中原實在太遠,走出去難,想回來更難!
可實際上宋朝的航海技術并沒有想像中那么差,有先進的福船、廣船,尖底設計吃水夠深,船體夠大夠寬,能很好的抗擊風浪。
事實上由于自菲律賓而起的強勁黑潮海流,幾乎覆蓋了華夏沿海所有地區(qū)。還有太平洋熱帶風暴的瘋狂洗禮,使得華夏沿海的航行條件并不比遠洋輕松多少。為了適應復雜的天候和洋流,船只的各項指標,也是遠遠領先于同時代的外國航船的。
而在航海定位方面,還有過洋牽星術!
這是一種利用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