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正進行著一場小型的殲滅戰。
交戰雙方,是元朝駐守在新會的南人降軍和一小股舊宋叛臣。
崖山島上,昔日舊宋的皇宮行在已經被張弘范付之一炬。即使在對岸,也依稀可見焦黑破敗。
此時,幾百個衣甲不全的舊宋義民端著各式兵刃,苦守在崖山島對面的大陸岸邊。
海面上,新會水軍的幾艘小艦成合圍之勢堵死了去路,向岸上孤軍傾瀉著炮石箭矢。
而不遠處的南屏山上,成百上千的百姓立于高處,神情木訥地看著兩軍交仗,好像與他們并無關聯。
宋軍......
元軍......
百姓......
沒有一個元人,皆是漢民!
......
舊宋這方,領軍之人名叫楊亮節,來頭甚大,乃是流亡宋廷楊太后的親弟,國舅之尊。
本來,自臨安城破之后,便與陸秀夫等人一同支撐小朝廷左右。
可惜天意弄人,小朝廷逃至泉洲之時,遇泉洲市舶司回回人蒲昌壽叛亂,欲擒宋皇獻與元人。
在交戰之時,楊亮節與大隊沖散,至此漂泊。
后來,聽說宋廷聚于崖山,楊亮節便趕緊帶著兩個兒子,收攏沿海義軍,前去投效。
可剛在半路,又傳來宋廷借璐王之勇突圍,轉戰瓊州的消息。
繼續閱讀!
沒辦法,又攜子赴瓊州匯合,卻還是晚了一步。
等他到的時候,十幾萬軍民已然棄宋而走,遠遁海外了。
此時的楊亮節立于中軍,迎著元人的炮石箭石,已無悲喜.。
是的,生死之事,他已經不在乎了。
大宋完了,官家跑了,還要他這個國舅有何用?
可惜,至此楊亮節也想不通,怎么就跑了呢?就這么丟下祖宗基業不要了?
回轉身形,看向身后的兩個孩童。
那是他的兩個兒子,長子世昌剛滿十四,次子世隆也不過十一歲。
此時,尚未曉事的楊世隆眨巴著大眼睛看著父親,“爹爹,小心些!”
倒是楊世昌像個小大人一般,緊緊地把弟弟護在懷里,眼神之中滿是堅定地看著父親。
見此情形,楊亮節心中生出一絲波瀾,隱隱作痛。
終于,自懷中掏出一小袋碎銀,交給長子道:“走吧,帶你二弟走!去佛潭尋你三弟養家,將來小心做人,傳我家風!”
楊亮節還有一個小兒子只有九歲,在逃亡途中染病,只得寄養于佛潭好心農家。
沒辦法,身于亂世,國之不存,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十四歲的楊世昌聽罷,心有不舍,但知父親心意,只得重重點頭,“孩兒記下了。”
說完,強拉二弟,一步一回頭地默然離去。
“世昌!”
未及走遠,卻是楊亮節叫住二子。
“孩兒在呢,父親還有何吩咐?”
只聞李亮節咬牙最后看二子一眼,低吼出聲:
“還有一樣,給爹記住,我楊家之后,永世不得降元!”
世昌、世隆怔了怔,回身跪倒,“謹記父命!”
......
,
——————————
感謝“書友”的盟主打賞,晚上有加更,以示感激。
再說幾句題外話。
南宋末年,大伙兒只記得陸秀夫、文天祥,張世杰都知者甚少,更不要說蘇劉義、楊鎮之流。
至于江氏三古十二齋、什么楊亮節、張玨等等等等,數也數不清的血淚男兒,知道的就更少了。
網文中,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