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想好久也弄不明白為什么加一尺,為什么不按原來的做。”
“而且,這里加一尺,別的地方也跟著加尺寸,多數匠人連字都不識,更不會算帳,就弄不明白了。”
“哦。”趙維了然,說出一句,“就是工人都是文盲,素質太低唄?那教不就完了?開個掃盲班,專教匠人讀書。”
眾人一怔,王應麟想了想,“大概正是殿下說的這么回事。可是,有這個必要嗎?”
“有,非常的有!”趙維斬釘截鐵,指著自己的鼻子:“我就是個例子!”
趙維原來就是不學無術,而且是兩輩子不學無術。
可啥叫不學無術?
就是不學習,一天天瞎雞兒快樂,還當自己啥都懂,其實卻是困在那啥也不知道。
工人也是如此,后世活生生的現實就是例子。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要求底層工人的素質也越來越高。
十九世紀只要長手就能進工廠當工人,到了二十一世紀你試試?
全是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大多數行業,沒上過大學,連工人你都勝任不了。
說句難聽的,文盲寸步難行!
反觀這個時代也是一樣的,越是復雜的技術,越需要匠人的素質跟上要求。
回回炮為什么比大宋的炮強那么多?正是因為人家造炮的人厲害,懂工學,懂杠桿和齒輪原理。
拋桿前臂多長,配多長的后臂,多重的配重,可以把炮石射出去多遠。前后臂改變多少,對精度和射程的影響有多大,絞盤多大的力度最合適。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在機械成型之前就已經算的明明白白了,你讓一群文盲工匠去仿制這么復雜的工程機械,當然仿制不出來。
當然了,有人會說,漢人厲害的匠人多了,你怎么看不見。
是有不少,但這是個比例問題。
你看那些歷史上留名的,能夠成就一時的大匠師,哪個不識字?甚至絕大多數都是讀書人出身。
而這些人的比例又有多少?
就算一百個匠人里有十個識字的,一百個識字的里有十個有成就的,那平均下來又剩多少?概率太低了。
后世都說,漢人在科學技術方面,在明朝之后就落后了。
可為什么落后?
你看看咱們的匠人是什么出身,再看看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那些科學家是什么出身?
他們大多數都不僅僅是富裕有文化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是有爵位的貴族出身,從小受到的教育和眼界就沒法比。
這是漢人的政治體制決定的,勵志讀書當官治天下,沒有勵志讀書當科學家的。
當然,這不是說漢人的思想是錯的。
事實上,后世所說,東西方文化差異,可以在科技進步上得到很好的體現。
西方世界,在經歷了一千年的宗教壓迫和中世紀黑暗之后,出現強力反彈,開始產生大量的逆宗教思維。
這些思潮的攪動,形成了文光復興的大思變,進而形成了一套違背宗教的探索、求真的文化氛圍。
而求真探索,正是科學發展的基石。所有白人的上層階級,要么跟隨宗教,要么反宗教研究科學。
所以,科學的發展必定帶動生產力的提高,西方文化超越東方也是必然。在此后幾百年間,逐漸凌駕于東方文化,成為世界主導更是必然。
但這并不代表東方文化,或者說為代表的漢文化就是錯了,落后的,需要被淘汰的。
因為這個世界,永遠不可能是科學單線支撐。支撐人類文明的,永遠是兩個支點,一是科技生產力,另一個則是思想。
而東方文化走的恰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