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四五年的時光,大宋砍光了幾十萬畝的原始森林,掏空了奇布查領地的兩座銅山,光是海岸沿線的造船廠就有十幾座。
延伸到南美太平洋沿岸近千里的金礦、銀礦、銅礦、硝石礦等,不下幾十座。
到處都有宋人的身影,到處都是宋人滿載的海船。
而他們不知道,創造這一奇跡的,只是十幾萬宋人。
他們之中,不但男人要一個當兩個用,連老人和婦女都要當男人來使喚,沒日沒夜地勞作。
在印第安人眼里,這些來自祖地的同族,簡直就是拼命三郎。
那些幫助大宋搞建設的傭工印第安人,每天要工作四五個時辰,已經是很繁重的勞動。
可身為雇主的宋人卻比他們還要拼,每天至少六七個時辰,就好像是永遠也不知道累的機器一般。
每每有人問他們,你們是這里最智慧的一群人,最富有的一群人,也是最多享受方法的一群人,可為什么還要這么辛苦呢?
而宋人說也每每都是那么一句輕飄飄的——因為想回家呀!
......
————————
其實,在趙維離開巴拿馬返回中原的第二年,新式飛剪船就已經下水了。
這種新式快船比舊式船吃水更深,更細長,也更堅固。
寬度只有5丈,不到原來福船的一半。但是,長度卻足有30余丈,近百米。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甲板上可放置五桅硬帆,結合三角軟帆,不但可以在全風向的環境下航行,而且航速極快。
弱風時,每個時辰可達20里的速度(5海里多一點小時)。而風力適當,滿帆全速的情況下,更翻倍。
如果按照理想航速來計算的話,橫渡太平洋只需要不到一個月。有人形容這種新船,就像在海面上飛行一般。
雖然細長的船身犧牲了船上的空間,使得載重還不如傳統福船,但絕對是橫渡大洋的利器。
而也是這個時候,美洲大宋在付出近百艘海船、數千名水手的的代價之下,終于在無數次的冒險之中,尋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做為渡洋中繼點。
那是一片美麗的群島,島上生活著淳樸善良的印第安土著,盛情地款待了海外來客。
他們當地土人管這里叫——火奴魯魯,也就是后世的夏威夷群島。
于是,宋人在夏威夷群島的最南端,也就是后世的夏威夷島,建立了哨站和補給點。
至此,大洋中心補給點和飛剪船的問世,使得大宋離橫渡太平洋又邁進了一大步,幾乎是馬上就能見到家鄉的海岸線了。
而此時,離趙維離開美洲,僅僅過去了不到一年。
不出意外,可能海娃從日本回去的船隊還沒到巴拿馬,而從巴拿馬回到大宋的探險船已經在安南靠岸了。
只不過,運氣并沒有永遠眷顧大宋。他們不知道,從夏威夷到東亞的這段距離才最兇險的。
從這里,如果向西直行,或者向西北方向斜插,就可以撞到中原的東南沿海地區或者日本。
但是,這一路都是逆風,而且正好受夏季熱帶風暴的影像,天氣惡劣。
而大宋的遠洋牽星術一但在風暴中迷航,那基本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所以,大宋探險船選擇向夏威夷西南方向前進。由于北赤道暖流的緣故,無論風向和洋流都是向西飄的,減小了迷航的風險。
可是,他們不知道,越靠近赤道,越是危險。一個不小心就撞進無風帶,成為飄蕩在赤道之中毫無動力的死船。
飛剪船再快也是帆船,沒有風就沒有動力,只能隨波逐流。
也正是無風帶的難題,整整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