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這個時候離開嗎?”
“奴婢不知。”
“所以...你們不懂!”忽必烈老目苦澀,“不懂朕的心意!”
這話讓阿丹無話可接,猶豫半晌,“陛下的心意不就是..覆滅叛宋嗎?”
“叛宋?”忽必烈笑了,笑的更加苦澀。
“這個只剩十幾萬人的殘宋,遠遁萬萬里,真值得朕為其勞師動眾?”
阿丹更驚,“不是還有...東瀛...還有扶桑萬里疆域嗎?”
忽必烈卻言,“我大蒙古帝國,西征萬萬里,越過高山荒漠、拔除一座座城池,疆域橫亙天下,可曾需要傾國之力,兩年拿下東瀛,停止一切對外戰事,把所有的精銳之師都聚集到東瀛?”
阿丹:“不,不曾......”
確實不曾。
蒙古帝國最強盛的時候,西征歐亞也不曾這么著急、這么興師動眾。
阿丹皺著眉頭,“那陛下這是......”
阿丹越想越不對,不合情理。
忽必烈既然知道這回有殺雞用牛刀的意味,那為什么還要這么做?
而且,之前打東瀛有多急?那可是從各行省調兵、調糧、調錢。本可以緩一緩,省下不少的一仗,卻是只用不到兩年就打完了。
而且,從戰果上來看,大元雖然拿下了東瀛四島,可卻讓北條時宗跑了,領著五十萬人先一步去了扶桑,成為了后患。
這么算下來,忽必烈是虧的。
可是,不惜一切代價爭取來的時間,為什么又要緩下來?明明可以今年就舉師東渡,為什么只讓張弘范帶著三等漢軍和農奴先過去種地、建城?
這太反常了吧?
那邊忽必烈依舊是一臉寂寥和享受,又問出一個問題,“你知道,趙維為什么把阻敵的時間定在兩年了嗎?”
“為...為什么?”
忽必烈一聲冷笑,“你們真的是太不懂朕了,卻是那個混蛋最明白朕的心意!”
說出一個驚天答案,“兩年之后,他要攔的根本就不是朕的六十萬大軍!”
“那他......”
“他要攔的,是北條時宗的五十萬驚恐之國!”
“啊?”
“哼!”忽必烈冷哼,“知道他為什么要攔北條時宗嗎?”
老爺子大手朝圖上一拍,神采奕奕,覆蓋后世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區。
“因為這里!將是我大蒙古帝國再次合而為一的機會!是朕征服欽察、窩闊臺等汗國的最好良機!!”
忽必烈沒有說大元,大元他是皇帝,可是大蒙古帝國,他自封為皇。
沒錯,自封!
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帝國已經名存實亡,欽察、窩闊臺等汗國并不承認他這個圣天子,他這個蒙古大汗。
所以,忽必烈的戰略目標,也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只剩十幾萬人的殘宋。
如今,殘宋在扶桑一隅茍延殘喘,對他能有多大的威脅?另一個戰敗之國時宗朝,又能有多大的威脅?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值得忽必烈出動六十萬大軍?值得忽必烈把傾國力搶出來的時間,浪費?
不值得。
事實上,速敗東瀛并不是為了搶時間,陳兵六十萬也不是為了區區殘宋,是忽必烈要做出一副惡虎撲兔,勢在必得的態勢。
給誰看?
給欽察汗國。
給窩闊臺汗國。
給察合臺汗國。
甚至是給唯一盟友——伊爾汗國看的。
包括在北方、西部與各汗國邊境處歇兵,也是為了做出這個態勢。
老子不和你們玩兒了,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