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建好的技術與市場護城河,不是那么好突破的。到時香港財閥“李嘉誠們”的力量也壯大了,內部阻撓更多,想擺脫產業空心化更不容易。
港府我實在太難了。
因此,石莫想趁著現在資本密集的高附加值新興行業,成為經濟發展潮流時,就順應時代的發展,著手投資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信息科技等產業。
比如it信息行業中,七十年代主導產業是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八十年代的主導產業主要有計算機及其處理器和計算機軟件,九十年代后主導產業就是互聯網業的發展了。
僅到2009年,美國it相關的服務行業及it核心領域的人才有1020萬。
21世紀,農民大量減少,但程序員卻崛起了,it行業正需要海量的碼農,去建設網絡世界。在這個朝陽行業,完全能夠滿足未來香港的發展需求。
發展信息科技行業,最少能為香港增加80萬個就業崗位。
因此石莫有一個很大的構想,那就是買下新界元朗區剩下的400多公頃農田(太生圍、和生圍),打造出一個香港的“硅谷”。
以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香港一流大學,如香港科技大學、城市大學、醫科大學和新世界大學等未來世界名校為依托,建設一個科學城,香港的“硅谷”。
使其成為一個融科學技術、生產管理為一體,龐大的香港、亞洲乃至世界電子科技含互聯網創業的高地!
科學城是專門設置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的一種衛星城。
建設科學城既可減輕大城市擁擠程度,也有利于促進科學事業發展,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社會環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豐富的情報資料。
石莫打算把后世那里依舊是一片農田的地區,建設好相關基礎設施,成為一個400多公頃,也就是400多萬平方米的創業小鎮,再把里面的工業建筑以低價租金租給了一些小的科技創業公司,作為一個重要的技術誕生地。
在石莫的規劃中,香港科學城有4個功能組團區電子信息產業區、生物醫藥產業區、新材料與新能源產業區、綜合研發孵化服務區。
未來將要建成一個200萬平方米的企業孵化器、100萬平方米公共技術平臺和100萬平方米的生活配套設施。
石莫為香港各個大學的“青年才俊”們創造這么好的創業條件,這樣未來香港的人才就不會再大量的流失。
還可以吸引無數想去美國硅谷的清華、科大等中國大學的畢業生改道來香港,因為他們在香港就可以尋求技術上的突破,在互聯網領域大顯身手,不用跑到其他國家去。
有資料顯示硅谷8000家電子、通訊及軟件公司中,約有2000多家由華人工程師執掌業務要津,而華人員工的總人數已達25萬之多。
另據一項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硅谷工程師具有華人的血統,有約18的華人擔任著硅谷公司總裁。
當然,從硅谷出來回國創業的科技人員也很多很多,如百度總裁李彥宏,回國轉做投資人的陳宏、朱敏、鄧鋒、謝青,微軟工程師李天放。回國創業14年,想在鄭州建一座硅谷的王為工等等。
石莫想在香港建一座硅谷,其實并不容易,任重道遠,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首先,他為了接下來在國內做的超級重大布局,需要海量的資金,那么就不能把手里的錢都用來買地,現在買地的錢都不夠。
他只能等到今年九月份后,香港地產全面崩潰,地價大跌,試試能否買入,才有一點可能被他買到。
但港英政府不傻,很可能根本就不會賣。這樣一來,到84年地皮買賣的‘限制令’下達后,石莫就再也沒機會了。
能否改變香港未來的產業格局,保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