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征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自劉備決意要御駕親征、攻伐孫權后,滿朝文武百官便分成了兩派,以司空董和、中護軍趙云、太常賴恭等重臣皆持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曹丕篡漢,天怒人怨,劉備既繼承漢室,更應出兵討伐曹丕,為大漢報仇。
雖說反對派人數眾多,但還是有一些大臣支持劉備伐吳,例如征西將軍劉封、征東將軍馮習、討寇將軍王宇、忠武將軍周倉、偏將軍關平、張瑞等一眾武將。他們大多都出身于荊州,痛恨孫權攻占故土、害死關羽,也急欲跟隨劉備前去雪恥。
特別是鎮守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自關羽死后便屢屢上書,望劉備念桃園盟誓,早早興兵伐吳,為關羽報仇。劉備每每收到張飛的手書,便回想起與關、張二人三十余年的兄弟情義,不由得潸然淚下,更欲出兵伐吳。
只是讓人最感意外的是,位居百官之首,且一直主張孫劉聯盟的諸葛亮,對于劉備伐吳的決定始終沒有任何表態,始終任由董和、趙云等人苦口婆心的勸誡。
加上太尉法正連日來都在府上養病,不曾參與早朝。既然劉備最為倚重的兩個臣子態度皆不明朗,兩派大臣連日來也在朝堂上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這也讓劉備始終都沒辦法徹底下定決心。
劉備稱帝后沿用漢制,五日一朝會,因此早朝并非十分頻繁。這一日早晨無事,劉備決定起駕前往法正府邸。得知劉備親來,法正連忙帶著妻兒出府相迎。這段時間劉備一直讓法正在府上養病,不用早起上朝,眼下看到劉備屈駕前來,法正不由備受感動。
君臣二人來到大堂坐定后,劉備便關切地問道“孝直,近日身體康復得如何?”
“托陛下洪福,臣已無大礙!”法正聲音洪亮,精神抖擻地說道。
不得不說樊阿畢竟是華佗高徒,醫術果然厲害,加上這段時間的靜養也讓法正得到了充足的恢復,如今法正的氣色,著實比樊阿醫治前好上太多。
“樊阿先生近日去南方云游,他臨行前告知朕已為孝直開了新的藥方,孝直還要堅持服用才是!”劉備仍舊不放心地叮囑道。
“臣謹記!”
“倒是陛下臉色稍有不佳。”法正卻是淡淡地笑道,他一眼就看出劉備的心事,“想來陛下定是為了東征之事而煩惱。”
劉備親征孫權之事,不僅兩派大臣爭論不休,整個成都都傳地沸沸揚揚,就連普通老百姓都非常關心此事,法正就算足不出戶,也絕無毫不知情的可能。
既然法正知道劉備此行的目的,劉備便直奔主題,問道“那孝直以為朕該如何抉擇?”
法正卻不急著回答劉備,而是反問道“臣倒想聽聽陛下有何見解!”
法正雖然在劉備手下效力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卻是劉備的股肱之臣,他相信劉備絕不會只看重個人恩怨,劉備能從織席販履之徒成為一國之君,他自身的眼界同樣了得。
而劉備也相當信任法正,于是徐徐說道“若不談國家大義和個人私怨,眼下魏賊遠強于東吳,朕若北上伐魏,著實勝負難料!而東吳新喪呂蒙、潘璋等良將,又在荊州立足未穩,朕若不趁此時伐吳,恐日后再難有如此良機。”
“朕已年過六旬,此次親征,或許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征伐!”劉備說到這里,不禁長嘆道,“朕或許看不到大漢一統天下的那一日,但朕期望能再為大漢開疆拓土,為后人興復漢室奠定基石。”
聽完劉備這一番肺腑之言,法正也不由大為動容,他當即神情肅穆地走到劉備面前,跪地拱手道“陛下,請伐吳吧!臣法正愿輔佐陛下,東破孫權,至死方休!”
聽到法正能支持自己,劉備頓時倍感欣慰,他連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