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想要扶起法正“孝直病體未愈,不可再隨軍奔波?。 ?
但法正卻是十分堅決地說道“陛下,臣虛度三十光陰,終遇明主,此生已再無遺憾!只求為陛下赴湯蹈火,已報陛下之恩!”
“臣自認(rèn)頗有謀略,若整日留在家中,與廢人何異!”法正說完,不禁流淚道,“陛下若不答應(yīng),臣愿死在陛下面前!”
“孝直……”看著面前慷慨激昂的法正,劉備頓時感動地幾乎流淚。
法正并非劉備舊臣,可他的忠誠卻是劉備毫不懷疑的。當(dāng)初在漢中,法正不惜親臨險境,勸劉備避箭。因此法正一直在劉備心中,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知道,如果不答應(yīng)法正的請求,那便是漠視這可貴的忠義,定會讓法正生不如死。
想到這里,劉備便緊緊握住法正的手,鄭重地說道“朕與卿同往!我們君臣一心,定能戰(zhàn)無不勝!”
離開法正府邸后,心情大好的劉備突然心中一動,并沒有急著回宮,而是徑直前往諸葛亮府邸。此刻諸葛亮正在府中統(tǒng)計國庫中糧草的儲備,他深知劉備脾氣,東征孫權(quán)之事既然提了,便不會不了了之,因此需要盡快做好準(zhǔn)備。
知道劉備前來,諸葛亮也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出府迎接,至于劉備來這里到底是為什么,諸葛亮早已猜出八分。
君臣二人坐定,閑聊數(shù)句后,劉備便直接開口問道“孔明,朕欲東征孫權(quán),為何你始終不發(fā)一言?這并不符合你往日之作風(fēng)?!?
看到劉備果然是為了東征之事,諸葛亮也只好無奈地回答道“臣往日一向主張劉孫聯(lián)盟,更兼臣兄諸葛瑾現(xiàn)在孫權(quán)賬下效力,以臣之立場,恐不便多言?!?
“孔明何時與朕這般見外了?”劉備微笑著說道,“如今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你有何話,但說無妨。”
既然劉備如此信任自己,諸葛亮也想趁此機會和劉備說說心里話,便回答道“昔日臣于隆中,曾向陛下進言‘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臣豈能不知荊州乃兵家要地。更兼我大漢多位重臣皆乃荊州人士,荊州失陷,已然讓他們倍感屈辱,陛下若坐視荊州被奪,定會冷落其心!”
“只是……若曹丕未曾篡漢,臣也認(rèn)為當(dāng)重奪荊州?!敝T葛亮十分為難地嘆息道,“可如今漢賊乃曹丕,非孫權(quán)!陛下若舍魏伐吳,只恐失大義人心!為此,臣一時也難以決斷,是否該勸陛下不要東征?!?
聽完這一番話,劉備終于知道了諸葛亮的矛盾,忍不住感慨道“孔明,朕想無論伐吳或伐魏,你定會全力支持朕,對否?”
“陛下!”聽到此言,諸葛亮連忙鄭重地跪在劉備面前,伏地道,“臣定當(dāng)肝腦涂地,輔助陛下!”
“孔明請起!”劉備連忙扶起孔明,拍著他的手背微笑道,“朕始終相信你定會如此!”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諸葛亮最終還是說出了自己埋藏在心里的話,“陛下無論何時,都不可負(fù)氣出兵!”
“孔明忠言,朕記下了!”
雖然諸葛亮終究沒有明確自己的看法,但劉備已經(jīng)明白了諸葛亮的擔(dān)憂,這對劉備來說便足夠了。
君臣二人又仔細(xì)商談了一番國家大事,直至申時,劉備方才離開。
是夜,回到寢宮的劉備終于心滿意足,自己最信賴的兩位股肱之臣都已表態(tài),劉備幾乎可以下定決心,東征孫權(quán)。
或許是因為過于興奮的緣故,劉備今夜并沒有急著入睡。在院內(nèi)散步納涼的他向東仰望,點點繁星之下,又有一人牽起了他的思緒。
“朕為何不去找他談?wù)?,他或許能有不俗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