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河南,洛陽,太極殿
劉備親征東吳的消息,一時間天下皆知,而身處洛陽的魏帝曹丕,早已第一時間得知這個好消息。這日早朝,曹丕在太極殿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呵呵大笑道“吳蜀相爭,乃天助朕也!”
群臣也一同向曹丕慶賀,當今天下三分,魏國實力最強,吳蜀若再兵戎相見,自損元氣,那對魏國來說是再好不過了,曹丕甚至可以趁此機會,將他們一舉殲滅,統一天下。
曹丕目視站在階下的侍中劉曄,高聲道“子揚,當日朝臣多言西蜀孱弱,難以出兵,唯卿堅信劉備必會伐吳雪恨。今日吳蜀相爭,卿有何見解?”
“陛下,劉備雖舉傾國之力東征,但孫權絕不會坐以待斃!”劉曄起身后,十分肯定地回答道,“依臣之見,不如靜觀其變,想來孫權不日便會向陛下求援!”
“卿言甚是!”曹丕當即傳令,向吳蜀兩地派出大量細作,尤其是荊州一帶,更是要好生打探,他要準確地獲得前線戰報。同時,曹丕又命太尉賈詡負責儲備糧草,打造船只兵器,三軍將士每日操練不息,隨時準備聽候調遣。
不出劉曄所料,一個月后,孫權果然派遣心腹長史孫邵攜帶大量貢品,上表稱藩,同時還帶來了于禁等當年被關羽擒獲的魏國降將。
“陛下,孫權遣使稱藩,此乃上天宏福,祝陛下早日一統四海!”
孫權稱藩,名義上就算歸降魏國,眾臣紛紛向曹丕慶賀,可有一人卻滿臉嚴肅地站起身子,曹丕望去,正是劉曄。
“陛下,孫權久據長江,志向遠大,稱藩不過是權宜之計,豈能甘心久居人下?”劉曄冷靜地向曹丕分析道,“古人云‘一日縱敵,數世之患’,陛下何不趁此機會,出兵滅之,以絕后患?”
“朕豈能不知孫權野心?”曹丕冷笑一聲,“只是前番關羽作亂,乃是孫權襲取荊州,擊殺關羽,為我大魏除去一心腹大患。更兼他三年來屢示恭敬,朕若趁其歸降而出兵,必令天下欲降者心寒,更會惹人非議。”
“陛下圣明!”眾臣皆稱贊曹丕的見識。作為一國之君,不僅要有戰略眼光,大國信義和風度同樣不可缺少。
曹丕隨即召見孫邵等吳使。在讀完孫權的稱藩表后,曹丕當即正色道“朕往日便知驃騎將軍之忠誠堅貞,今又送還本朝諸將,朕特拜其為大將軍,加封吳王,賜九錫,領荊州牧,督交州!”
“多謝陛下。”孫邵等人不亢不卑地拜謝道。孫權稱藩這件事,東吳不少大臣其實頗有微詞,只是礙于形勢,才不得不屈身于魏國。
曹丕又親自作書一封,鼓勵孫權與劉備交戰,并對孫邵說道“卿且回去告知吳王,朕不日便會命太常邢貞持節出使江東。待策命下達之日,東吳將士便可以天子之名,征討劉備!望吳王好生用兵,大破蜀賊,以慰朕心!”
有了曹丕這句話,孫邵等人暫且不用擔心魏國趁勢出兵江東,不由松了口氣,于是再拜道“謹遵陛下之命!”
待到孫邵等人離去后,曹丕想到孫權在稱藩表中請求他發兵漢中,魏吳兩方聯手滅蜀,于是便問眾臣“朕若是與吳一同滅蜀,卿等以為如何?”
眾臣思索一番后,只見司徒王朗起身道“陛下,大國之師重于泰山,不可輕動!假使吳蜀兩方相持不下,此時方應選一上將統兵直取蜀軍要害,一舉破敵!更何況孫權尚未出兵,陛下更不可為其作先鋒!”
“司徒之言甚是!”大鴻臚董昭同樣說道“昔建安二十年,劉備與孫權對峙于荊州。后太祖武帝收漢中,降張魯,劉備恐成都有失,便與孫權和談。此二人皆非無謀之輩,深知以一方之力難當陛下。此時出兵,吳蜀多半不愿再戰,錯失此等良機,豈不可惜!”
王朗和董昭皆是魏國極具分量的老臣,聽他們這么說,曹丕也打消了伐蜀的念頭,笑道“也罷,朕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