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武昌郡,武昌
武昌,原名鄂縣,東漢時期歸屬江夏。公元221年4月,孫權聞知劉備稱帝后,便猜到他會為關羽雪恨,攻打荊州。于是孫權就將東吳的政治中心從公安轉移到鄂縣,便改名為武昌,寓意“以武為昌”。
同時,孫權又分出荊州江夏郡的沙羨、武昌、陽新、下雉四縣,揚州豫章郡的柴桑、尋陽兩縣,將這六縣設立成武昌郡。
為了進一步鞏固武昌郡的防御,孫權又命人在沙羨附近,建了一座土城,喚作“夏口城”。此城西臨長江,北對漢水,可謂武昌據點之一,也大大提升了敵軍進攻武昌的難度。
且說陸遜帶著夷陵四萬余吳軍,順江而下,沿途經過江陵時,遙望城墻上皆是漢軍旌旗,士卒守備森嚴,城門緊閉,吊橋拉起,江邊還有諸多巡哨隊伍,毫無可趁之機。
“蜀軍大勝之后還能這般謹慎,軍紀之嚴,遠超我想象!”陸遜嘆息一番后,便對江陵徹底死心。
返回武昌郡后,陸遜便命眾將駐守沙羨和夏口城,密切監視漢軍動向。隨后,陸遜獨自帶著親兵,乘船返回武昌,面見孫權。
而孫權正因為荊州得而復失倍感氣悶,自己此番屢屢決策失誤,損兵折將不說,更是丟失江陵,導致陸遜不得不放棄夷陵。他自覺愧對呂蒙,愧對陸遜及三軍將士,連日來長吁短嘆,食不知味。
老臣張昭卻是看不下去了,進宮直諫道“大王萬金之軀,豈可因一時之敗而摧折自身?昔越王勾踐兵敗于吳,以身為質,侍奉夫差。然其臥薪嘗膽,百折不撓,終成霸業!今日大王江東基業尚在,正當秣馬厲兵,以圖收復失地!”
被張昭這么一通教誨,孫權方才醒悟過來,向張昭賠禮道謝,并振作精神,先派人去打探夷陵吳軍情況,再去江陵探聽漢軍動靜,同時也要留意江東邊境的諸路魏軍,然后決定下一步該如何行動。
數日后,孫權正在聽張昭匯報國內剩余糧草物資的時候,士卒忽然來報,說是陸遜回到武昌,孫權便立刻宣召陸遜。
見到孫權,陸遜第一件事情便是向孫權伏地請罪,痛心地說道“臣有負大王重托,未能擋住蜀軍!四郡丟失、更兼折損韓老將軍、朱義封、孫叔武并兩萬余將士!乞請大王降罪,明正典刑!”
君臣重逢,孫權長嘆一聲,親自下來扶起陸遜,寬慰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伯言何需如此自責!伯言若是有罪,那孤一時不慎,以至丟了江陵,豈不比伯言罪過更大!”
此番讓荊州再次落到劉備手中,陸遜著實心中不甘,這是當年他與呂蒙煞費苦心才奪來的地盤,豈能拱手想讓。
一條大膽的復仇計策,在他的心中思慮已久!
“大王,眼下蜀軍重奪荊州,兵勢正盛!依臣之見,若以江東一家之兵,怕不是劉備敵手!”陸遜沉聲說道。
“聽伯言此話,是要孤再勸曹丕出兵?”孫權眼睛不由一亮。
“正是!劉備既勝,曹丕必不如愿,定有伐蜀之意!”陸遜當即點頭道,“我江東抵御劉備,損兵折將,失卻荊州!大王既已被曹丕加九錫,請他出兵相助,于情于理!”
“大王書信之中,可約曹丕一同起兵,語氣措辭不可一味討好,需柔中帶剛,以示我軍虎威尚在,如此便可令曹丕不敢圖謀我江東!”
陸遜考慮周全,繼續說道“可再派細作去洛陽散播流言,就說劉備水軍船只損失慘重,難以東征,欲與大王罷兵言和。如此,曹丕焉能再坐得住!”
“妙!妙!伯言此計甚好!待到魏蜀交手之時,孤便趁勢奪回荊州!”陸遜這一番話,終于讓孫權再次看到希望。
不過,孫權也自個思忖了一番,方才問道“只是伯言以為曹丕是南下攻取南郡等地,還是出兵攻打漢中?”
“蜀道艱險,若遇上雨天,更難通行!”陸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