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武昌郡,武昌
就在漢軍忙著遷徙荊州之民時,鄧芝也奉劉備之命,作為使臣到達了武昌。
當日在成都,鄧芝在與諸葛亮的交談中指出,漢軍雖得荊州,但須提防北面的曹丕趁機發難。倘若曹魏出兵,季漢就必須盡快與孫權罷兵言和。
聽到鄧芝有這般見解,諸葛亮也是心中稱贊。在幾次交談后,諸葛亮終于采納了關索的建議,讓鄧芝隨軍前往江陵面見劉備。
而劉備同樣深知鄧芝才能,在與孫權言和一事上也不再有異議,于是命鄧芝攜帶自己的親筆書信,出使武昌。
鄧芝乘船從水路進入江夏地界后,也遭到了東吳水軍的阻攔。雖然鄧芝表明了自己言和使臣的身份,但吳軍方才敗在漢軍手中,對季漢之人缺乏信任,因此東吳將士沿路隨行,幾乎是把鄧芝押到了武昌。
此時東吳大臣趙咨已經從洛陽返回,并向孫權轉達了曹丕當日提出的三個要求。
勞軍借道,出兵相助,遣子為質,一個比一個咄咄相逼。孫權心里自然是一百個不情愿,但曹魏十四萬大軍南下,孫權心里還是免不了有些畏懼。
因此要不要答應曹丕的要求,孫權也是十分猶豫。
很快,孫權又得知劉備派鄧芝前來,他自然猜到劉備的用意。不過此時的鄧芝尚不出名,孫權最多知道此人是東漢名將鄧禹的后代,但其余事跡,就連張昭等人也無法說出一二。
“看來劉備知道此行兇險萬分,故意派個沒有名氣的臣子送死!”
想到這里,孫權對鄧芝也多了幾分輕視。等到了他在大殿召見鄧芝的那一天,他故意在殿前立了一個滾燙的油鼎,想來殺殺鄧芝的銳氣。
“看來孫權是有效仿齊王烹殺酈食其之意……”看到熱氣騰騰的油鼎,鄧芝卻是搖頭冷笑,“就是不知他是否有這般決心!”
吳王宮殿內,張昭,陸遜等一班重要文武分列兩側。階上案前,孫權身穿袞衣,戴九旒冕冠,著赤舄之鞋,端坐王座中央。
鄧芝入殿上前,行禮完畢。只是尚未開口,孫權卻是憤怒地一拍案幾,叱喝道“蜀軍殺孤將士,奪孤城池!孤正欲興兵復仇,劉備卻命汝前來,又有何說辭?”
孫權一上來就是個下馬威,但鄧芝卻是不亢不卑地說道“芝奉我主圣上之命,前來與吳王罷兵言和。現有我主圣上親筆書信在此,請大王過目。”
侍衛呈上鄧芝遞來的書信,孫權卻是看也不看,隨手扔到案幾前,冷笑道“劉備知魏國十數萬精兵南下,方才欲與孤言和,無非是畏懼孤與魏兵聯手耳!”
“此等用意,連三歲孩童都騙不過,莫非是欺我江東無人乎!”孫權說完,遙指殿前喝道,“汝欲效仿酈食其說齊!此處油鼎,今日便為汝準備!”
“芝為國而死,有何可懼?”鄧芝卻是爽快地一笑,卻又正色道,“只是芝此番前來,非只為大漢,亦為吳王!”
“噢?將死之人,還有何言語?”孫權倒是好奇鄧芝所謂的“亦為吳王。”
鄧芝鎮定自若,徐徐說道“大王既知魏兵大舉南下,可究竟是圖我主圣上,還是圖荊州。”
鄧芝說到這里,故意提高音調“亦或是圖大王呢?”
當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病故,劉琮率眾投降,因此曹操幾乎是兵不血刃,輕松笑納了荊州的大半兵馬。而后曹操見孫劉聯盟,信心高漲的他也有了一鼓作氣,吞并江東之心。
雖然曹操日后敗績赤壁,但此事如昨,孫權豈能忘記。
因此孫權一直擔憂曹丕和他的十四萬大軍,到底有沒有借勢伐吳的念頭。
“大漢軍馬,本欲與魏賊決戰!可吳王若是要與曹丕聯手進兵,我主圣上定會放棄荊州。”鄧芝繼續說道,“到時四郡之地,江陵諸城,大王將如何去與魏賊爭奪?”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