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見孫權一時難以回答,隨即出列大步,高聲道“魏主以吳王領荊州牧。這荊州之地,自當歸屬大王!”
鄧芝卻是呵呵笑道“張公此話,怕是自己也不信吧!曹操奸詐,其子曹丕一脈相承,張公莫非如此信任曹丕?”
張昭臉色一變,冷哼一聲,不再言語。
“前者曹丕棄守襄、樊,燒城而退,大王遣將軍陳邵占據襄陽,曹丕可讓大王如愿乎?”鄧芝繼續追問孫權。
兩年前,襄陽與樊城在遭到關羽的圍攻之后,雖是成功保住,但也遭到重創。曹丕繼位之初,擔憂繼續留守二城徒增糧草與兵力負擔,于是燒城退兵。
可孫權看到曹丕主動放棄二城,便讓將軍陳邵占據尚為完整的襄陽。豈料曹丕事后反悔,讓曹仁與徐晃再攻襄陽,趕跑了陳邵。
由于那會兒關羽已死,孫權知道劉備必會報復,因此不敢再公開得罪曹丕。就算心中憋屈,也只能忍氣吞聲,權當沒這回事發生。
曹丕連一個殘破的襄陽都舍不得,如何肯輕易放棄堅城江陵?
鄧芝知道孫權一直忘不了荊州之地,又問道“魏軍若占據荊州不退,大王肯出兵奪回乎?”
這一點,真的說到了孫權的痛處,非但打不過魏兵,而且師出無名啊。
“何況,大王若委身于魏,太子必當前往洛陽為質,大王可否舍得?”鄧芝聲若洪鐘地立于大殿中央,“如大王不從,曹丕便出師有名,到時魏賊既得荊州,順江而下,更兼徐州、豫州多路兵馬齊至,大王自問如何抵擋?”
鄧芝一番言語,讓孫權、張昭等一眾文武都難以反駁。但陸遜卻是目光如炬,出列問道“敢問尚書,若魏主興兵攻我江東,劉玄德將如何用兵?”
鄧芝大義凜然地正色道“漢賊不兩立!曹丕篡奪神器,人神共憤!我主圣上繼承漢統,自當與魏賊決一死戰!”
聽完鄧芝的這番豪言壯語,陸遜卻是反唇譏笑道“那劉玄德稱帝后,為何不興兵伐魏替漢家報仇,反因私怨攻我荊州!”
此話一出,東吳眾臣皆是紛紛附和,孫權則十分好奇鄧芝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當年大王以何由襲荊州,我主圣上亦以何由奪回!”鄧芝毫不怯懦地回答道,“如今湘水之西已盡為漢土,我主圣上愿大王重遵昔日湘水之盟,勿復刀兵?!?
鄧芝此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劉備目前不想興兵過江,攻打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等郡,也展現了此次和談的誠意。
然而孫權卻是面如寒霜,沉聲說道“關云長死于吳兵之手,劉備此番興兵,亦是為其義弟雪恨。我東吳也有多位重臣殞命沙場,兩家皆有血海深仇,豈能一筆勾銷!”
“正因如此,我主圣上才不愿冤冤相報,如此只會讓魏賊得利!”鄧芝忍不住感嘆道。
兩番荊州之戰,漢吳各是損折頗多,這也讓曹魏不斷地積累元氣。這一次魏軍一口氣派出十四萬大軍,讓孫權不得不驚嘆曹魏竟還有如此國力,他也不斷盤算著三分天下的走勢以及吳國日后的戰略方針。
就在孫權沉思之際,忽有士卒來報,說是江夏境內,多了不少吳兵士卒,皆是被劉備從荊州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