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聽丞相談及鄧士載才能出眾,今日我便見識一番!”
最終,吳懿從全局出發,也同意了鄧艾的建議。他命劉邕領一千兵馬駐守渝麋,時刻留意汧水的情況,提防魏軍突然殺回。而吳懿本人帶著鄧艾與一萬兵馬,從山路往南而去。鄧艾親自與三千兵馬在前開道,他這段時日已經在這條山路上來回兩次,對兩側山林已十分熟悉,凡事不適合埋伏的地方,他便不耽擱時間,帶兵馬快速前進。
而魏軍那邊,郭淮帶著五千士卒,其中包括蛟龍谷的殘兵敗將,護送大部分糧草輜重,從汧水離開六盤山脈。而姜維則率領六千將士,走陸路回到魏軍位于六盤山谷口的營寨。只是姜維擔心漢軍從后追擊,便打算在沿途適宜之處設下伏兵。然而令他趕到驚訝的是,漢軍在后面緊追不舍,且行軍速度極快。魏軍方才在路邊的一處高山上布置好埋伏,漢軍前隊便離他們只有數里之遙。
“蜀軍進兵如此迅速,莫非諸葛亮已率軍趕到渝麋?”姜維在半山腰暗自思忖,“為了能讓蜀軍盡快沖出六盤山,此刻確實不是耽擱的時候……”
“前隊只有三千蜀兵,若能伏擊一陣,便是擋不住蜀軍大隊,也能殺殺他們的銳氣,為我軍挽回一些顏面!”姜維權衡利弊,還是決定留在山上,等有所斬獲后,才退兵不遲。
少時,漢軍前隊已臨近山腳。就在魏軍將士摩拳擦掌,打算好好出口惡氣時,漢軍卻突然停住了前進的腳步。片刻之后,只聽山下突然傳來一聲帶著口吃的高喝:“姜,姜維,此處草木幽深,山嶺高聳,當,當真是個適宜伏兵的好地方!”
“竟被發現了?”姜維在山上聽得一清二楚,當下一驚,附近的魏兵皆是面面相覷。
既然伏兵已被識破,姜維便不做無用功,立刻命山上將士有序下山,同時命在前方路上待命的數千魏兵趕緊前來接應。而漢軍那邊看到鄧艾一下子就看穿魏軍的埋伏,人人佩服不已。而鄧艾則命士卒嚴陣以待,謹防魏軍奮起一搏。不過姜維知道漢軍肯定另有大軍在后,即便他此刻麾下兵力占優,也沒什么意義,因此兩軍雖是劍拔弩張,倒也相安無事,
看到漢軍沒有輕舉妄動,尚未下山的姜維心中忽地一動,隨即朝漢軍陣中高喝道:“敢問方才喊話之人可是蜀將鄧艾?”
既是姜維點了自己的名字,鄧艾若是再想隱藏下去,便顯得有些膽怯,因此他也毫不示弱,高聲回應道:“在,在下便是鄧艾,鄧,鄧士載!”
“果然是他!”姜維臉色一變,隨即感慨道,“多謀之人,所見竟如此相同……”
自己沿途設伏一事,甚至連埋伏的地點都被鄧艾精準地料中,此人的才華恐怕更在自己之上。漢軍之中竟有這號人物存在,著實出乎自己預料,也難怪漢軍能在雍州屢屢獲勝。
遇到一個才能足可與自己抗衡的奇才,姜維的好勝之心也到達了極點,他再次朝著山下叫道:“鄧艾!你足智多謀,今日我已知曉!來日交戰,我必能勝你!”
鄧艾卻不在乎與姜維斗嘴,反而耐心地勸說道:“聽,聽聞姜伯約乃少年英才,豈不知天命在漢,何,何不早早歸降?”
但姜維此刻絕不會被只言片語所動搖,只是義正言辭地笑道:“多說無益!來日我等沙場上再見真章!”
很快,姜維與魏軍全部都撤到山下,繼續往南而去。鄧艾也繼續帶著兵馬跟在后面,既不靠近,也不遠離,始終逼著魏軍。而吳懿在后面得知鄧艾識破了姜維的伏兵,也十分佩服鄧艾的才華,放心地帶著七千將士從后追趕,很快也追上了前部兵馬。
由于漢軍追得太緊,魏軍人心不安,姜維不得不晝夜兼程趕路。好不容易回到位于六盤山谷口的營寨,魏軍卻發現漢軍大隊也離他們越來越近。由于寨中沒有多少糧草可供數千軍士食用,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