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堂叔怨念深深。
“噗。”陳白羽突然笑了出來,因為她想到了幾十年后‘開車’一詞的深沉含義。二十年后,男人最喜歡的就是深夜開車。
雁堂嬸和姐姐疑惑的看向陳白羽,有什么好笑的?
陳白羽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我想到了別的事情。”
從市里到縣城,然后再從縣城到寶雞鎮(zhèn),再到農(nóng)場。
回到家的時候已經(jīng)凌晨,不過村里人都沒有睡覺,正在為第二天的清明做準備。
農(nóng)場的清明被稱為‘拜山’。
因為農(nóng)場的人去世后,一般會選擇比較高的山埋葬,一個山頂可能會有好幾個墳頭,所以俗稱為‘拜山’。
農(nóng)場‘拜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大眾山’,就是同一個祖宗的一起拜,是按照宗族為單位的;另一個就是‘私山’,是按照家庭為單位的。
‘大眾山’涉及到的地方比較多,也比較遠,例如什么‘十幾世祖’之類的,一般會在離農(nóng)場較遠的地方。
其實,農(nóng)場周圍的很多村都是同一個祖宗。
據(jù)說,在很久以前,祖宗的祖宗為了逃避戰(zhàn)亂而從福建遷移過來的,在這里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
落地生根。
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子子孫孫越來越多,然后分散在周圍居住。
清明的時候,集合在一起給祖宗磕頭跪拜。
因為大家分散在不同的村,所以每年都會按村來輪流做飯。當然,這是要收錢的,按照男丁的人口收錢,然后村里會根據(jù)人數(shù)讓人準備飯菜。
清明前的幾天就已經(jīng)開始準備。
大概有多少人,要準備多少米飯,殺幾頭蜘豬,幾只雞,要借多少桌子凳子等等。都需要村長統(tǒng)籌安排。
陳白羽等人剛進全口就看到曬谷場燈火通明,正熱鬧著。
大家殺豬的殺豬,宰雞的宰雞,蒸米團的蒸米團。因為本地人很少吃面食,不喜歡包子,所以‘拜山’的時候用的是糯米團。
把糯米蒸熟,然后加入香油,還有蒸熟的紅豆、綠豆還有芝麻等攪拌均勻,搓成圓圓的一小團一小團的。
漂亮,又好吃。
“阿炳回來了。快來幫手。”
“都回來了。好啊。熱鬧。”
陳白羽一一和大家打招呼,本來想留下來幫忙洗菜的,但阿婆卻讓她和姐姐先回家睡覺。
“人手足夠。”
陳白羽看了一眼曬谷場上的人手,點點頭,“阿婆,今年輪到我們村做飯了嗎?”
“嗯。”阿婆拉著陳白羽的手偷偷說,“一會,我給你們帶豬血粥。和糯米團。”因為是有定量的,村長規(guī)定幫忙做飯的人不能私下往家里拿。
不過,村長也知道幫忙做飯的人肯定會拿一些回家的。
這是當年大鍋飯留下的毛病,改不掉,村長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太過分都不會點出來讓大家難堪。
如果不是陳白羽三姐妹回來,阿婆也是不會拿的。
陳白羽回家陪阿祖睡一覺,然后起來跟著大家一起去‘拜山’。因為祖宗多,不可能每個人都去給所有的祖宗磕頭,所以一般是分路進行。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一個方向一隊人。
陳白羽跟著炳堂叔還有鄰居們一隊,一起的還有其他村的人。大家挑著擔子,扛著鋤頭,說說笑笑。
說說今年的天氣,說說剛插下的秧苗。
說說果園的開花情況,臺風雨來的時候如何有效的保花。
陳白羽和姐姐跟在后面走著,聽著大家說話。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人的談話,里面的信息量很大的。
特別是關于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