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百姓才大規模種植番薯和玉米,這兩種耐旱作物在田邊地角就能種植,百姓獲得口糧的渠道增加,導致了康熙到乾隆年間的人口大爆發,也就是吹噓出來的康乾盛世。
閔元啟知道徐光啟,但曬鹽法并不是來自徐光啟的靈感。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曬鹽法得鹽方便,在后世這一片區域,包括福建和廣州的沿海就有很多類似的曬鹽場。
就是加了一些抽水機來制鹵水,其余的流程和古人相差不多,甚至在很多沿海地方的鹽場連抽水機都不用,因為要宣傳是古法制鹽,那個時代科技高度發達,人們享受高科技的同時又堅信古人的東西比現代制成品好,這種奇特的思維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古法制鹽,古法制糖,還有古法制肥都紅極一時,大行其道。
這幫人真的扔到明清之時,感受一下平均四十歲不到的古法生活,怕就再也不會那般矯情了。
閔元啟在后世就是在鹽場出生,古法曬鹽的流程工序相當簡單,一看就能明白,當時的他只是覺得好玩,卻沒有想到有一天這種鹽場會成為自己改變命運的利器。
“我聽元啟哥的。”閔元金極親熱的道“咱們閔家這一代子弟才二十來人,還分散在諸多百戶之下,咱們百戶里就我和六哥給元啟哥當小旗,不跟著元啟哥,跟著誰能振興閔家門楣?”
閔家在大河衛是干過指揮使的將門世家,只是這二十年來沒有能做到指揮僉事一級,最高也就是到千戶一級,聲威已經嚴重下跌,身為家族子弟,閔元金的話隱隱也觸動了閔元啟的內心。
“爹臨終時,”閔元啟打開了記憶的閥門,沉聲道“拉著我的手說不出話來。但我知道他的意思,再振我閔家當年聲威!”
“元啟哥你從小就咱們力氣大,劍法刀法,還有棍棒刀槍弓箭,無不精通。三叔經常感慨,就是現在備不起上等好馬,不然你的騎術也必定十分高明……”
閔乾禮臨終時確實有頗多遺憾,未能留下殷實家業,也未能幫閔元啟夯實根基,四十出頭的年齡原本還能再干十來年,說不準能加個指揮僉事,這樣閔元啟的起步就會高很多,將來的成就可能也更大。
衛所世職不值錢,閔乾禮一直希望閔元啟能以衛所武官轉任營兵武職,但哪怕到操江三大營里任個哨官,沒有副千戶怕也不得成功。閔乾禮還在設法布局的時候不慎染了傷寒,這在當時是沒救的重癥,沒過多久便病逝了。
不過閔元啟也不遺憾,崇禎十六年后局面變幻極快,記憶雖然模糊也是知道南明弘光小朝廷迅速滅亡了,南京的京營兵也解散或是投降,當了辮子兵。自己穿越回來是給清廷一統華夏當小嘍羅,當然不至于那么下賤。
能反抗便反抗,不能反抗也要積累財富,設法離開,最少是努力過。
“咱們好生做。”星空之下,閔元啟緩緩道“未必就會叫先輩們失望。”
“嗯,一切聽元啟哥的。”
……
從云梯關往淮安,來回一共是四天半時間,這速度也算是極快了。
從閔元啟這個試百戶,再到下頭五個小旗官全部跟隨,旗下的旗軍們卻并沒有多少混亂。
旗下諸事還是井井有條。
一望無邊的平原田畝照舊如常,幾天時間不會發生什么真正的變化。少量的男子和婦人在田畝中走動,這時候其實沒甚農活,估計就是看看有沒有雜草,順手就用鋤頭鋤掉了。
孩童們在村中跑動玩耍,當然這是五六歲以下的,五六歲以上的便是幫著家里喂雞,放鴨,放鵝,打豬草,撿干柴,有不少半大的姑娘小子背著柳條編的筐子,手中拿著自制的夾子,到處挾那些狗屎雞糞。
不過這年頭養狗的人極少,基本上是小康之家才養的走,牛和馬整個百戶都沒幾頭,更不要說糞便。
雞鴨多一些,糞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