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時可以持短兵上前與敵交戰,與鏜把手一起防御側翼突襲之敵。
這種長短兵配合的陣列相當的合理,不管是攻擊還是防御都相當犀利嚴密,若兩個小陣合力便是雙才陣,再變陣是小三材陣,再配上騎兵弓箭手達到千人左右的人數時便是大三材陣。
戚家軍便是用這幾種相當實用的陣列和倭寇打出了相當驚艷的戰損比,在平倭后期的戰事中,經常是戚家軍損失幾十人百來人就可斬首數千級,倭寇是少量的真倭配南方的漢人海盜,他們確實相當兇悍和勇武,有不少倭寇個人的武藝相當出色,但在陣列嚴密訓練有素的戚家軍面前,雙方其實是打的不對稱的戰事,戰損比相當的不對稱。
閔元啟后世的經驗沒有辦法用在冷兵器為主的戰場上,在這個時代哪怕是歐洲也不能完全用火槍交戰,排隊槍斃的純火槍戰法最少得百年之后才形成主流。在大明,明軍雖然裝配著大量的火器,崇禎年間更鑄造了大量的火炮,但主要的戰斗方式還是冷兵器為主。到這時閔元啟漸漸明白過來明軍走了歪路,據他所知整個衛所就沒有幾支合格的火銃,哪怕是合格的突火槍火門槍也沒有。
營兵里火器較多,但種類泛濫,質量極差,營兵又缺乏訓練,戰場上萬銃齊發看起來壯觀,但只要了解到明軍的戰術,很容易就被敵人針對。
射程近,威力小,訓練差,質量差,而用著這些火銃的明軍又放棄了強弩和弓箭,明軍合格的弓箭手相當稀少,和立國之初的情況是有天壤之別,火器又不行,近戰也不行,鎧甲兵器稀爛,加上弓箭手又嚴重不足,近戰遠戰都不成,難怪每戰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