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閔元啟一聲令下,所有旗軍,包括韓森和一眾小旗官在內都是將手中長槍放下。
李俊孫和王武邁,還有謝祥,郭尚義四人為刀牌手,兩個長牌,兩個藤牌。長牌掩護為主,藤牌可以主動進攻。
刀牌手對身手和體能要求更高,好在閔元啟挑的這幾人都是旗軍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兩個家丁和謝祥三人,僅論個人武藝,閔元啟都沒有把握能同時擊敗兩人聯手。
整個隊伍分成三個小隊,閔元金,閔元忠和梁世發分任三個小隊的隊官,這三個人有兩個是親族,最信的過,梁世發精明能干,最早投效,需得給旁人立個榜樣。
韓森這個總旗反而沒授隊官,閔元啟給他加了個鎮撫總旗的名號,算是將韓森半架了起來。
對這個任命韓森沒法反對,原本他就是總旗,就算叫他當個小隊隊長,和其余的小旗官們平起平座,韓森心中也不會舒服,倒不如順勢下臺階,眾人彼此心里都舒服。
八個大個旗軍接著向前,他們的長槍是丈二八尺,擺放在官廳武庫的一角,豎立是萬萬豎立不起來了。
這種丈二八尺槍,槍頭重四兩,槍身加上槍尾重七斤左右,相對五尺槍要重出四斤,在戰場上算是相當沉重的武器。
再下來便是二十多個五尺槍的槍手,庫房內擺放著若干槍架,各人陸續將自己的長槍插入架中,一一擺放妥當。
庫中刀牌,丈八尺槍,五尺槍,長牌,藤牌一一擺放整齊,然后由閔元忠負責鎖好,接著便是各人再次排隊,等著發糧。
閔元啟沒有在這里等候,今日操練是提前半個時辰開始,提前半個時辰結束,他另有要緊事情,不能等到天黑了。
已經過了二月中,天氣逐漸和暖了一些,日頭也是長了些,不象冬日的時候天早早便黑了。
韓森今日負責發糧,這個總旗為人向來方正,閔元啟也不必擔心韓森會有什么不妥之處。
楊志晉和高存誠,閔元忠三人早早領了糧,三人將布袋交給鄰居帶回家中,急急趕了上來,跟著閔元啟一并往東頭走。
村中的人流在這個時候原本是最多的,各家各戶都會在這個時候趁天亮趕緊做飯吃飯,不一定有什么好的,腌菜,腌蘿卜條,配上粗糧饅頭,精致些的就做些細巧的面食,雖然一樣是粗糧所制,但勝在花樣翻新。
這個時代的人際關系要更緊密的多,雖然定然會有矛盾,爭吵甚至打斗不可避免,但在平常時候,守望相助,彼此相互扶持才是常態。彼此借上一合米,一捧蔥,一把鹽的事也是避不可免,晚飯時候,只要天氣暖和了,各家都是將小桌搬到院門前或對面樹下吃,男子們捧著藍邊大碗蹲在一處,說些耕作的事或是遠方的新聞,免不得議論兩聲。婦人們則是家長里短,說些閑話。孩童們就在場院四周奔跑嬉鬧,飯都是粗糧糙飯,但只要年景太平,好歹還是能活的下去。
只是近來的世道越來越亂,消息也是一個接一個的不好了。
闖逆一月底的時候攻克寧武,殺了抵抗的總兵官周遇吉,太原,大同,陽和,宣府等重鎮都受到順軍的兵鋒威脅。
這些消息陸續從北方傳來,加重了人們心頭的不安,人們并不是擔憂在北京的皇帝,這些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過著最艱苦生活的人們,雖然也知道要忠君報國,但真的叫他們對皇帝有什么赤誠的效忠之心,那也是過于理想化的想法了。
人們更擔心的是天下真的到了末世,大明要亡國,順軍在得天下的過程中少不得持續的打仗,兵匪交雜,地方上人遭遇兵災是最為凄慘不過的事情,前些年流寇進入南直,打下鳳陽等地,后來李自成部又在河南舉兵,歸德到林縣和杞州一帶,包括睢寧等地都遭了兵火,可以說是赤地千里,旗軍們對北上幾千里救京城的皇帝毫無興趣,但對幾百里外百姓們的遭遇卻極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