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設施,看起來相當壯觀。
如果一個人從半個月前出門到現在才回來,猛眼一看到,必定會大吃一驚。
近海的海灘上是黑乎乎的鹽堿地,離海遠一些的地方算是濕地,有不少蘆葦在隨風漂蕩著。肉眼可見之處隱隱在數里外有個村落,那是李國鼎的百戶,往身后小道一路往大河邊走,十幾里外才到所城。
這是一片荒蕪凄涼之所,大海的海岸線幾乎一望無際,在江北地方缺少出名的港口,海州有港口但規模極小,商業規模也談不上。江南地方,好些地方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造船場,南京在元時就是海運和水運的中心,加上蘇州和常州松江還有杭州等浙東富裕地方,海邊不僅有南京杭州和寧波這樣的大型貿易城市,沿海地方的人口也十分密集,海上不僅有大量商船過往,也有相當多的漁船活動,沿海的島嶼也多有人居住。
江北這里,除了海州有一些人氣外,最繁榮的港口就是不起眼的云梯關了。
但云梯關在明末時已經逐漸廢棄,戰亂影響了山東和河南的經濟,出海的商人急劇減少,運貨的需求和北上海運的需要都減弱了。
現在整個港口十來天不見一艘船已經是常有的事,北下的商船,多半是在登萊補充食水,直接便南下,到南京或寧波,甚至是澎湖才會再停泊一次,然后直下倭國或呂宋等國,云梯關這里原本的熱鬧也不復存在,河運和海運,幾乎是完全停止了。
加上大半的土地被海水侵蝕,土質極差,還有大面積的濕地存在,濕地很難耕作,事倍功半,這也是鹽城方圓的數百里地方沒有設立州縣的最要緊的原因。
此時一眼看過去,黑灰色的海水給人壓抑之感,大海上空空蕩蕩,毫無人蹤,一天之內,只有寥寥無已的幾艘漁船或貨船在海上經過,看到海邊挖鹽池的情形時,漁船會停下來打望,看上良久之后,才又扯帆撐船離開。
眾多的大工是在海邊按閔元啟的吩咐,找到地勢高低之所,先想辦法蓄水引水,引水入曬池之后,不停的推動海水,再不停的引入新水和放出陳水,將鹵水引入化晶池后暴曬和不斷攪拌,然后經過扒鹽,歸坨等工序之后,細如白沙的精鹽便完全制成了。
閔元啟后世就生活在海邊,他知道海邊的鹽場,用古法曬鹽,開出來的化晶鹽池每個大約畝許,大片的鹽池象是田畝一樣蔚為壯觀排列整齊,百來號工人用古法曬鹽,一年的產量是好幾億斤,甚至十幾億斤,顯然是超過了明時一丁每日產鹽二百斤的記錄。
因為把鹽田當稻田般的梳理在一起,定然是有引水排水的工具,不是純粹的古法,也不是福建的瓦制或瓷制鹽池法,定然需要機器的輔助,否則沒有辦法完成那樣的高產量。
閔元啟就記得自己小時常在鹽場附近玩耍,大片的鹽田象稻田一般呈現在眼前,有的地里已經半晶化,有的是完全晶化,工人用木鏟將雪白的細鹽從化晶池里鏟出來,然后一一堆積起來。
有些鹽不及裝袋,細鹽堆積的如小山一般,有的調皮孩子趁空想往上爬,毫無例外的陷在里頭,招來一陣陣罵聲。
這些記憶實在太深刻了,這也是閔元啟想到第一步計劃時,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曬鹽。
既然在鹽城北邊,淮揚地界,原本有煎鹽的底子和出售的門路,曬鹽就是來錢最快,最容易積累實力的最好的辦法!
三畝大的曬鹽要配好七個小的坎池,然后是最后的幾個化晶池,然后緊鄰著又是一個大型的曬池和配套的設施,五個曬池一并排開,原本枯寂的海邊立刻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風景。
閔元啟把衣袍下擺撩起來,系在腰間的革帶上,毫無顧忌也不講什么官威風度的就從曬池邊上跳了下去。
一人多高的曬地也就是輕輕一躍,下地之后,閔元啟便是蹲下來查看起來。
這池子技術含量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