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就是需要仔細再仔細,主要便是在引水的角度需要深挖,在搞好引水和蓄水的工藝便可以了。
眼前的蓄水池極大,在海水漲潮時用引水渠引水入池,在后世是可以用抽水機,此時只能靠自然引水。
一次最少放幾千噸的水進來,要是靠人力引水,就算把最大的水車弄過來也是不現實的。
閔元啟查看之時,一群大工和小工都頗為緊張,眼前這池子其實主要是靠人力,然后坎池和蓄水池要對接,地勢逐漸降低,技術上其實泥作和石作木作都用不上,只是工匠們做活更加仔細,不管是蓄水池還是地勢更往下的坎池,還有最后的化晶池,都是力求將活計做的精細完美。
這鹽池工程量大主要原因便是先找一處地勢合適的海岸,劃定好幾道引水渠,地勢還不能太低,否則一漲潮將坎池都淹了,此前的功夫便全然白費了。所幸此地大片海域,隔著村子不到三里路便找到合適地方,蓄水池修好,便是往下挖坎池,每個蓄水池對應七坎,三個蓄水池二十多個坎池,大片的如稻田般的鹽池便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