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一批還算合格的長短槍出來,盾牌也做了十多面,最少刀牌手們的軍械是暫且夠了。閔元啟練兵還是以鴛鴦小隊和小三材為主,三疊陣或大三材陣,還有圓陣,方陣等陣列練的還少。跑圈,拳法,槍法,刀法,俱是以紀效新書為主,閔元啟對這些事只能按前人的智慧來辦,他自己并非軍學上的天才,同時也感覺后世的經驗和辦法未必適應這個時代,既然戚,俞二人是幾十年前的海內名將,對倭寇和北虜都有實際戰例,用他們的辦法練兵自是最保險的辦法。
除了百多旗軍之外,還有二百多余丁,除了婦人老人孩子外,百戶中大半男子均是在此。
其實很多婦人均是興奮,甚至也想跟過來,但閔元啟令她們早些睡下,明天早晨前來海邊支灶煮飯,同時壘鹽曬水這些活計婦人們也能幫著做,由于旗軍要忙碌一夜,明天早晨后可以早些休息,下午繼續操練,如果今夜出鹽正常,明天另外兩個百戶的旗軍和余丁會過來幫忙繼續在半夜開始推鹽,同時閔元啟要準備更多人手,繼續開挖鹽池和坎池,目標便是此前說過的,坎池最少要過百,這樣一天能出鹽二十萬斤左右,便是按五錢一石也有過千兩一天的收入,若用工千人,每人每天四升糧便不少了,年成不好,很多人搶著做這活,每天工糧錢不過四十石,成本四十石,賺的銀錢夠買兩千石糧食,就算精糧價格一直在上漲也相差不太多。
淮安這里畢竟是漕運節點重要的糧食轉運中心,很多從江南來的糧食都有水次倉儲糧,淮安宿遷徐州一帶均有水次倉,所以哪怕是南明時江北四鎮時期均不太缺糧,本色一直不缺,缺的就是銀兩折色而已。
人們的情緒相當興奮,幾乎是達到了一個頂點。
旗軍們日子均是過的太苦,幾乎沒有自己的地,當運軍比牛馬都不如,種地收成有限還被上頭收走大半,有空就需得出門去攬活,否則連溫飽也保證不了。
現在有了大鹽池,閔元啟這百戶在福利上并不克扣大伙,講好的工食錢不會少大伙一分,不管是在官廳和現在的東校場訓練都是每日四升糧,這糧男子們全吃光也不夠,每個旗軍最少吃三升,還得配些雜糧野菜,剩下的一升家里的婦人老人和孩子差不多也夠吃了,最少小孩子不會天天喊著餓。
若鹽池出鹽正常,閔元啟承諾過一陣會將每個受訓旗軍和鹽丁的糧食升到六升,而且精糧和粗糧過半,此外年底不論受訓旗軍和鹽丁都會有足夠的分紅。
鹽池是閔元啟出資雇傭人挖造而成,從設想到技術和資金俱是閔元啟自己,這和煎鹽抽成不同,幾乎所有的收益都是閔元啟一個人享有,其余的人只能看閔元啟的決斷來分潤利益,所幸到目前為止,閔元啟給了所有人都是相當不錯的前景。
到子夜過后的兩刻鐘后,所有人到達了坎池附近。
人們腳上穿著麻履,穿著這些草鞋在濕滑的坎池邊上不易摔倒,二十一個坎池象農田一樣依次排開,月色下坎池上水光蕩漾,僅從這一點便是顯示出與農田的些許不同,不然的話,這些平整過排列整齊的坎池實在和農田太相似了,如果外來人偶爾經過這里,怕是真的要把這些化晶池當成是農田了。
清晨時人們把鹽池里的鹵水放到坎池里,經過沉淀風化過的海水含量量已經極高,在接水放水的過程中又經過過濾凈化,坎池里的海水大約是剛剛到人們的小腿位置,比小腿位置還要稍低一些,畝許大的坎池在白天一整天的風化和日曬之后已經充分結晶,現在人們要做的就是使用手上的工具,不停的推繳坎池中的鹵水,加快結晶的過程,到天亮時,推滿堆積好的細鹽再鏟到準備好的用來控水的草席之上,控水一整天后晚上裝包,這便是整個曬鹽的過程了。
納潮,結鹵,推攪,結晶,鏟堆,控水,裝包,整個流程最重要的就是整夜的推攪結晶,此前的納潮結鹵用到的人力相當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