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元啟的話,也是令朱任重大吃一驚,思忖片刻后,朱任重咳了一聲,說道“閔百戶的意思是說,局面還要變的更壞?”
“朱老伯也是消息靈通的大東主,想來也是知道北方消息,太原不保,大同和宣府不保,遼鎮總兵吳三桂遲遲不至,很多人以為京營兵馬能守住京師,等候勤王兵馬北上……朱老伯真的以為,京師的京營兵管用嗎?”
朱任重吶吶道“不是說還有十余萬京營兵嗎?”
“京營中惟一管用的少量兵馬早就外放出來了,”閔元啟神色冷峻的道“恐怕京營兵馬現在尚不及南京!南京的振武營好歹不是空營頭,操江三營,萬把實用的兵總是有的,加上四十九衛奉命充實京營,有魏國公提督京營,誠意伯提督操江,史兵部提調各方督撫守鎮兵馬,南京現在的防御其實還在京師之上。京師四面靠的便是宣府,大同,薊鎮,遼鎮這幾處以為屏障,還有天津,保定,登萊諸巡撫軍鎮,現在衛輝,大名,真定諸府已失,保定難保,北邊宣府大同一失,薊鎮總兵唐通率兵不足萬人,先守京師再去紫荊關,怕也是靠不住。登鎮早就殘敗不可用,山東鎮總兵便是曹州劉,率數萬人南下至我淮安。外無救兵,內無守御,人心不附,我皇上怕是只有坐困愁城,甚至闖逆大軍一至,城中軍民也罷了,那些太監,勛貴,大臣,根本無有決死抵抗之心。李闖不是韃子,城中軍民沒有齊心抵抗之意,這城如何守得?依我看,十天半月,最多不超過一個月,必有消息傳遞南下。到那時,天崩地坼,原本的一切規矩都守不得了,軍鎮營兵勢力將會更大,地方州縣徹底失其節制左右,兵備巡撫亦不能管轄,其惟一忌憚交結的,便只有一樣手握兵權,尚且在中樞的勛貴,老伯家想來與勛貴也有交往,宜早做打算為佳。”
朱任重神色凝重的點頭,他也是徹底明白了閔元啟的意思。
崇禎皇帝看來是陷在死局里頭,京師陷落,皇帝或被俘或被殺,下場肯定不妙。諸多皇子無一人南下,南京的勛貴,太監,文官只能推舉宗室親藩繼位或監國,在這段時間內缺乏中樞,會不會形成唐末藩鎮互相攻殺,各自為政的局面,現在誰也說不清楚。
閔元啟其實知道,在四月份知道崇禎皇帝自殺后,南明除了江北四鎮小規模的廝殺外,并未形成大規模的混亂或各方自立,在東林黨擁立潞藩失敗之后,潞王也未被清算,而是弘光繼位,南明成立,史可法被排擠出中樞出鎮揚州,四鎮形成,在幾個月內形成了四鎮守兩淮,左良玉守上游,浙江,兩湖,云貴俱聽中樞號令,張獻忠盤踞四川,李自成擁有湖廣小半地方,河南大半地盤,河北和京師,加上山西,陜西等地在順軍掌控之中的局面。
各方勢力中,其實南明的局面最好,清軍初入關時士紳不附,順軍是其大敵,南下的清軍并非主力,而且清軍只占有殘破的北方,運籌財賦的能力極差。
而南明擁有帳面上的超過二百萬的大軍,遠超過北方的籌集糧餉的局面,若中樞得人,規劃嚴整,號令森嚴,縱不能在短時間內與百戰精銳的滿清八旗力敵,但守備江淮要害,靜待時局變化,最少形成割據南北的局面是必然之勢……結果南明之廢比南宋還要廢物百倍,這也是說不得了。
對朱任重來說,顯然考慮的局面要比閔元啟知道的還嚴重十倍,當下這老商人向著閔元啟微一拱手,說道“此前我們就是在等北方消息,卻未想到未雨綢繆,早做打算,今天閔百戶提點的話語,足抵千金,大恩不言謝,我父子必有所報?!?
對朱任重來說,此前確實有些麻痹疏忽,主要是崇禎這十七年來,大事實在太多。清軍五次入關,松錦慘敗,登州兵變禍亂大半山東,流寇便不提了,從崇禎二年在山西陜西鬧,到禍害北方諸省,再到南下南直湖廣,死的人最少在百萬以上,光是因此而死的督撫總兵便不知道有多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