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收隊走的火銃手們,沈亮一臉憂色的道“大小西番銃和島銃相差不多,子藥裝填的差不多,打出來的彈子威力相仿佛,按當年葡萄牙人教給俺們的齊射法,各銃手離的越近越好,隨鼓點與大隊一起前行,打放時相隔最多一步,甚至肩并肩為最好,平時訓練時超過三十步能中靶的便算神射,要在戰場上幾十步外靠瞄準擊中敵人幾無可能。西洋人的打法便是整隊人并排向前,聽命令齊射打放,只要能以銃抵肩,不向天向地放空,幾十幾百上千人輪流齊射,對面的人非得死上一片不可。而且他們還有說法,最好是抵到最近再打,象咱們大明營兵里的銃手,敵人隔著百步就亂成一片,胡亂打放,火銃又打的不好,當然任人魚肉欺凌。夷人的訓練時走動要齊,陣列要嚴密,戰場上能聽著鼓點前行,離的近才放銃的,膽子越大,隊列越齊的,威力便越大,打死的敵人便是越多。他們剛用火器時,幾千人對射打上一天,死傷才十幾人,簡直是笑話,后來仗越打越多,特別是在他們殖民的地方,說是地盤比咱大明還大,人口也不比咱大明少,他們幾百上千人陣列一擺,火銃一次齊射,對面幾萬人便四散而逃,他們憑幾千人就能打下比咱們大明一省還大的地方……俺覺得他們還是有些吹噓。不過這幫夷人炮鑄的好,火銃也比咱們的好,練兵的時候隊列也走的好。咱們登州好多個營用了幾百夷人,后來東江兵一亂,打死了不少,跑了不少,又有一些被孔有德裹挾到建奴那邊去了。以俺跟這些夷人學的東西來看,咱們的火銃五花八門,大小西番銃,倭銃,火門槍,鳥銃,裝藥數量不等,鉛子大小不等,打放的距離也不等,若這般火器隊拉上戰場,就算咱們一直苦訓,比營兵要強的多,但打起仗來還是比夷人差的遠。當初和東江兵打,咱們登州營兵打死的東江兵,加一起也不比那百多人的西番兵打死的多,他們雖然吹牛,但確實是有吹牛的本錢……”
“倒未必是吹牛。”閔元啟當然知道,不管是西班牙還是葡萄牙人在南美都打下了大片的殖民地,在非洲也是一樣,后起之秀的英國人此時正在攻掠印度,那些大大小小的土邦根本不是印度的對手。在后世印度,巴基斯坦,不丹,錫金等諸多國家,在此時幾十年的時間里全部淪為了英國人的殖民地。
然后這些殖民者就把眼光放在了亞洲,此時的荷蘭人占了印尼,葡萄牙人擁有馬六甲,也在中國澳門占穩了腳根。西班牙人占了呂宋,英國人在幾十年之后理順了印度后開始進入亞洲,緬甸等諸國成了英國人的殖民地,一直到二戰之后,各國才陸續從殖民者的掌控下掙脫出來。
不過此時對沈亮說那些夷人不僅沒吹牛,甚至對大明也有野心,閔元啟就不打算白費這個功夫了。
這個時代的大明既開放國門,對夷人有所了解,也沒有盲目自大,對方只要有好東西便坦然學習,拿來為自己所用,根本沒有什么滯礙。不象清末時不僅百姓愚昧,士大夫和皇帝的腦子都成了一團漿糊,先盲目自大,然后被痛打后又異常自卑。大明此時從士大夫到民間的百姓都相當自信,雖然不拒絕外來的好東西,但叫大明的士大夫和百姓們承認對方也相當優秀,甚至在文明程度上已經不遜于大明,哪怕是眼前這個尋常的登州營兵,這一點也是太過于困難了。
華夏千年的歷史是輝煌,也是沉重的負擔,這艘大船現在有太多弊病,老大的帝國病,集權下民間一團散沙,喪失武力和互相救助的傳承,自私,保守,畏怯……
閔元啟沒有多談,話鋒一轉,接著說道“火銃打造怕是緩不濟急,我問過你兄長沈永,鉆磨銃管要一個月時間,現在我已經找了十幾個人給你兄長當學徒,同時也在鉆磨銃管,也試著看看能不能改進自生火銃,或是改進一下鳥銃。戚帥的這鳥銃,若做工合格也不失為利器,但仍有可改進的地方,比如火藥和子彈能不能定裝,不必散裝在身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