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手式,所有人俱是在第一時間起身站立,并且翻身上馬。
長槍旗隊長徐文煥,郭尚義,也是揮臂起身,幾乎是涮的一聲,所有將士俱是起身,一時間,立刻便是長槍如林,寒芒耀眼!
“三人擺開成行軍縱隊,騎兵先出為哨騎架梁,”閔元啟騎在自己的棗紅馬上,策馬到營門之前,他的戰馬最為高大神駿,可能是好幾天沒好好驅馳跑動,戰馬有些按捺不住,停下之后不停的奮蹄向天空,似乎立刻就想飛奔而出,閔元啟安撫著戰馬,大聲令道“刀牌第一旗隊在前,第一百總,二,三,四百總依次而出,火銃旗隊于最后,行軍呈縱隊姿態,三人一列而出!”
閔元啟頓了頓,營中將士已經動作起來,各百總旗按他的吩咐擺開,所有原本按橫隊擺開的隊伍開始急速變化,每個旗隊成一個縱隊,三個旗隊擺開正好是一個百總,四個百總擺開成三人一列的縱隊之后,正好就是一個完整的行軍縱隊,擺在在營中之后宛如長蛇一般。
在隊伍最前,是赤紅色的丈二百戶旗,按明軍規定其實閔元啟這個副千戶尚遠不夠資格用這丈二紅旗,但天高皇帝遠,用便用了。
旗幟高丈二,由一個高壯旗軍高高擎起,旗幟之上,沒有復雜的圖案,只有磅礴大氣一望無際的高山大海。
這是閔元啟托朱萬春在淮安請人刺繡而成,這便是他的軍營營旗。
大明將領各營,或名前鋒等寓意為名,或是以駐地為營伍名號,又或以將領字號為名,營伍或是用將領的姓氏名字為營號,閔元啟的這個營頭還沒有正式命名,但很多人已經從旗幟上私下替這支旗軍武裝命了名,名字便是山海營。
閔元啟沒有急著給自己的營伍命名,一則是怕樹大招風,二來是實力尚且不足。大明一營人數多少不一,有的總兵正兵營多達五六千人,甚至現在總兵營伍可以過萬人。少的正兵營,奇兵營,游兵營,有的兩三千人,或是千把人,但絕沒有哪個營是低于千人之數。
最少在帳面上的數字都是過千,實際上的人數,得看將領養的家丁有多少,是不是心太黑,光吃兵額不拿出來養兵。
正常的情形,一個正兵營報名三千五百,實額營兵由各層將領吃空額,實在營人數兩千,總兵拿一千五百人的軍餉來養自己的家丁,多則五六百,少則二百三百,這些家丁多半備甲,兵器堅利鋒銳,還全部是騎兵,這才是營兵將領用來克敵制勝和在戰場保命的底氣所在。
只是這些家丁雖然悍勇,也算甲堅兵利,但人數太少,各將領間的家丁也不可能合兵演練戰術陣列,彼此配合,遇到少量北虜尚可一戰,明軍將領經常率幾百騎,千余騎深入草原,比如赫赫有名的李如松,就是帶幾百精騎偷襲土蠻部落被敵人埋伏,戰死疆場。明軍的這種戰法,對蒙古人有效,對陣而后戰,戰兵人數在三萬人左右的女真八旗,屢戰屢敗便也不奇怪了。
大旗之后便是各百戶的百總紅旗,這些百總旗便沒有繪制圖案,只是簡單的書寫數字。
很多旗軍是一個字也不認識,這一段時間閔元啟一直在替隊官以上的軍官掃盲,然后軍官在各自隊中替將士掃盲。
其實閔元啟也不是想要將士們都能識字讀書,只是軍官需得能書寫和看的懂軍報,不必事事仰賴書啟校書,普通將士,也能看的懂軍法條例,知道軍令,這樣便是足夠了。
這一段時間下來,最少很多將士都能看的懂數字,在背誦軍規條例之時,順道也在慢慢識字,對閔元啟來說,這樣的效果已經叫他極為滿意了。
每個百總由三個旗隊和一個直屬的刀牌隊組成,百總在隊伍左側,副百總于右側,旗隊長于旗隊正中,由旗手打旗隊旗于旗隊長左側,副旗隊長于右,然后便是每個隊的隊官,手持旗槍在隊伍最前。
然后是刀牌手,長槍手,鏜把手,接著便是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