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旗軍情不自禁扭頭看那個重傷的,看到鎮撫兵在迅速替那人清創消毒止血,不少人感覺心安了些。
但第二輪和第三輪箭矢很快飛過來,更多的傷者主動離隊,或是被搬抬出陣。
三輪箭射,大約有十來個旗軍被迫離隊,這些全是沒有披甲的將士。
披甲旗軍中箭其實更多,但相隔這么遠拋射過來的箭矢,若毫無防護仍可洞穿人體,若有防護基本上就很難造成傷害。
披甲旗軍們中箭的,多半就是皮肉傷,不必退出隊列。
兩邊相隔很快進入五十步內,土匪弓手開始平射,但射來的箭矢反不如拋射帶來的威脅大,前排俱是刀牌和披甲旗軍,平射箭矢威力是大,但多半被一人多高的方牌給擋住了,落在綿甲之上,也很難透體深入,仍然只是皮肉傷。
閔元啟在陣中觀察,至此有些放心,土匪弓手多半用的是小梢弓,極少開元弓,或是民間所制的仿軍用弓制式,但質量參次不齊,弓力一般就是七八個力,甚至五六個力,用的箭矢也多半是輕箭。這樣的弓力用輕箭想射穿鐵甲根本不可能,就算是綿甲和鎖甲,想要破甲也是極難。
明弓一般是兩種小梢弓和開元弓。這兩種都是反曲弓,小梢弓來自西亞,弓身和弓梢都要短一些,追求的是射速而不是威力。開元弓是一種長梢弓,反曲部份比小梢弓要復雜和長一些,威力也比小梢弓大不少。
兩種明弓都不如清弓形制長大,威力也不及清弓,清弓拉力大,箭頭重,其弓胎長大而厚,弓梢也是寬厚長,箭矢是流線型的掏檔子箭,重箭箭頭沉重,進攻時威力極大。
總體來說,清弓威力更大,雖然長大,由于弓梢寬厚,在馬上也容易控弓而射,有多年實戰經驗的射手,能克服磅力過重射速慢的缺點,殺敵時的威力絕對是在明弓之上。
想到這里閔元啟緊了緊自己手握的步弓弓身,他的鳥銃交給了沈亮,身為世襲武官,閔元啟的射術遠超常人,只是強弓難得,手中這弓只是最普通的小梢弓。武庫里倒是有強弓,但年頭太久,看著還不錯,已經不堪使用了。
手中這弓身就是曬干的竹片制成,遠看起來相當粗陋,當他拿到手之后才知道并不簡單。
弓身應該是用六尺不到的寬厚毛竹片晾曬兩年以上,錯開竹節截取需用的長度,然后打磨拋光,劃線取直。
按線劇直之后再用刨子細刨打磨,切出弓胎之后再進行細磨,然后是纏繩,打楔子,定弓身形狀。
然后經過漫長的時間烤制固定,拆楔去繩,接著要慢慢馴弓,把弓胎完整成型。
手中這弓并不是反曲,這省了若干步程序。可能也是衛所制弓的工匠人在這兩年制弓時有意制這種竹片直拉弓,雖然也一樣需要時間和細致打磨的功夫,但總是比正經的制式軍用弓要好制的多,成本也要低的多。
在上弦時閔元啟試了試拉力……這弓弦應該是用生牛皮做成的,裁剪很細的生牛皮搓成弓弦,穩定性一般來說都算不錯。
講究些的傳統弓不光是用獸筋,還有的會有鸛或是鶴的筋來制弓弦,意喻是飛鳥的筋能使箭射的更遠……當然這只是穿鑿附會。
生牛皮做的弓弦算是不錯,更劣等的便是用麻繩搓成弓弦,其實射出去的弓矢一樣穩定,弓并不是靠弓弦彈射,這是人們的誤解,是靠弓胎的彈力來決定弓矢的力道和遠近,弓弦只是起到固定拉動弓胎的作用,麻繩的缺點就是易崩斷,不利常時間的保養。
閔元啟試了試弓力,大約是在三十磅左右,也就是五六個力左右,這個拉力對他這樣的水準真的太輕了。
這是后世一般入門級的磅數,男的有一定臂力鍛煉基礎的,三十磅入門都嫌輕了,沒什么基礎的都是三十磅。女孩子入門都是二十磅或二十五磅,畢竟后世人的營養全面均衡,就算嬌滴滴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