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閔元啟說完,梁世發便抱拳道“有大人的這些宣示,我想就算我戰死了,家里婆娘嚎幾聲也就算了,畢竟就算屬下活著,若不是有大人提攜也不過就是如此,甚至還遠遠不如。婦人們只要有糧,守著膝前兒女總有希望和盼頭,怕也就不會怎么難過了。”
“這真晦氣話。”閔元啟搖了搖頭,忍不住笑罵道“哪有這樣說話的!”
但看看四周閔元金和楊志晉等人的臉色,顯然眾人對梁世發的話,都是頗為贊同。
閔元啟一次給的十石糧和布匹,加起來也就十來兩銀,這倒不是太過逾。營兵入伍前也能領五兩安家銀,其實就是朝廷提前給的撫恤銀。若士兵戰死了此前的安家銀就是撫恤銀,若有些將領或文官為人仁厚大方,將士戰死后或多或少再給些撫恤,差不多也就是平均一二兩銀,不可能超過五兩。
大半的官兵戰死也就是死了,甚至根本不會有人知會這些將士的家人,更不要提什么撫恤了。
特別是萬歷之后,大戰頻發,總兵副將級別的都死了過百,明軍加起來直接戰死疆場的最少好幾十萬人,這么多人朝廷哪撫恤的起?連正常軍餉都發不起的軍隊,財政破產的朝廷,加上向來視士兵如草芥炮灰的文官和大將,撫恤這兩個字就不必提起了。
閔元啟這里,事前沒有安家銀,加起來給十石糧幾匹布,不算過逾。
不過接下來的養育遺族,每月給糧,還有布,肉,蛋,柴之類,看著所費不多,但代表的是一種誠意,一年花費怕也差不多要十兩銀了。
而且這撫恤不是兩三年,一直待戰死旗軍遺族中有十八歲的成丁出現,才會停止。
其實按當時的標準,女真人是十五成丁,大明向來是十六歲男以上算成丁,閔元啟將戰死旗軍的遺族養育到十八才算成丁,意味著每家每戶要多出兩三年的撫恤銀,這就更顯仁德厚道了。
也怪不得梁世發原本一臉難色,到聽到最后時臉色由陰轉晴,甚至并不感覺為難了。
閔元啟也是若有所得,這年世道和年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可能也就是三十到四十左右,醫療水平極差,這個時代的醫術也就是比巫術強一些,就算差強人意的醫療水準也不是平民百姓負擔的起的。
士大夫們動輒活到花甲古稀,甚至是耄耋之年也不稀奇,普通的百姓長期生活在饑餓或溫飽線上,長期的艱苦勞作,營養不良,缺醫少藥,后世不需用藥靜養幾天就能痊愈的小病,在這個時代使一條滿身精瘦肌肉,看著生龍活虎的農家漢子喪命也并不稀奇。
至于孩童夭折,老年人的脆弱就更不必提了。
一到冬天和初春,嚴寒和缺衣少食使貧民大量死去,城市中每天都有路倒尸被集中收集推出城去焚化掩埋,廣袤的農村之中,死人就更加不稀奇了。
在嚴酷的環境下,那些上等人可以填詞作賦,悲春傷秋,而百姓們就如螻蟻般的茍活著,過多的情感只是一種負擔,梁世發等人的態度就是相當明顯了,如果當家人突然死了且毫無所留,那些婦人將過的異常艱難,如果沒有宗族親友的相助,她們和孩子們的下場就可想而知。
如果有了閔元啟的撫恤和保證,雖然還不免傷心,但更多的便是欣慰了。
這些還算優厚的撫恤,足夠婦人們安心帶著孩子,將死去旗軍的兒女養大成人,對農耕民族來說,生生不息,傳承不絕,有香火血食,這已經是足夠了。
對閔元啟來說,拋去真實的情感不談,用少量的錢糧厚撫陣亡旗軍的遺族,對他來說所費不多,但除了告慰逝者和安撫遺族之外,更多的好處便是活著的將士。
每個旗軍都知道自己沒有后顧之憂的話,在疆場廝殺之時,迸發出來的勇氣和力量將會成倍的增加。
今日之戰,雖然不至于用到鎮撫兵,但閔元啟也是知道是戰前的動員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