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違犯軍法旗軍的嚴懲,使得很多旗軍感覺畏懼,士氣,訓練,加上軍法三位一體,加上戰事一直打的很順,旗軍人數雖少,在裝備訓練士氣等各方面都碾壓土匪,此戰勝利不值得驕傲。
倒是戰事中的問題不少,旗隊間脫節,各總配合不到位,缺乏一槌定音的攻擊手段,閔元啟的調派指揮也缺乏良性,過于穩妥持重。
若不是后來被閔元直所啟發,閔元啟果斷改橫為縱,兜剿包抄,怕是有一半左右的海盜土匪都能順利逃出生天。
倒不是閔元啟嗜血好殺,而是海盜土匪之流都是兇窮極惡之輩,這一次殺戮很重,雙方結下了深仇大恨,不斬草除根的話,剩下來的盜匪雖然不是對手,也不可能有陣而后戰的勇氣,但隔三差五的跑到云梯關這里,時不時抽冷子偷襲一下四周村落,或是搶掠外出買糧的商隊,甚至駕船在海邊河上搶掠都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
雖然對整個第三百戶的根基而言,小打小鬧不足以動搖根基,但長此以往,人心浮動而不自安,影響整體收益是必然之事。
能一舉剿滅,豈能留著他們回去過年不成?
海盜和來犯土匪幾乎是被剿殺的干干凈凈,自己一方損失不大,接下來的便是重整隊伍,汲取經驗教訓,然后擴大旗軍人數,爭取在兩個月內再建四個百總為一司,有兩個司的兵力后,再建成騎兵總,近衛突擊總,還有傳令旗隊,護衛旗隊,鎮撫旗隊等直屬單位,再加上輔助各司的主官,輔吏,文書等人員,一個完整的千總部就算建設完成。
以閔元啟的考量,一個千總部還得配上若干后勤部隊,現在一個小隊配一個火兵,一個旗隊再額外配幾個火兵,這些火兵和旗隊火兵以騾馬攜帶一定的輜重,但沒有辦法負擔整個千總部。
還得再配一個輜重旗隊或輜重總,這樣差不多也就夠了。
騾馬數量得再增加多倍,現在的騾馬數量和閔元啟設想的高后勤保障還相差甚遠。
就算是和歷史上的唐軍相比也是差遠了,唐軍的輜重騾馬配給堪稱豪華,明軍是拍馬也追不上,兩者差太遠了。
此外就是要訓練一些二線部隊,負責駐防守備,也可以是地方治安武裝。
這樣的部隊訓練強度不能和一線千總部的戰兵相比,薪餉待遇也差一層,適合那些猶豫遲疑的青壯軍戶,他們訓練和守備一段時間后,可能不甘薪餉低一級,自愿加入戰兵部隊,也可以直接強行選拔進入。
至于年齡在三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精力衰退的軍戶,就比較適合加入二線守備防御部隊,成為一線部隊力量的補充。
如果再建起若干個農兵總,云梯關這里有三千人左右的武裝,就算有過萬流寇和客兵壓境,閔元啟感覺依托地利加上人和,未嘗不可以與敵軍一戰。
到了那個地步,云梯關就算穩下來了,在這亂世里算真正有了自保之力。
不過一想到這一層,閔元啟也是有些遲疑猶豫,如果從普通旗軍和軍戶的視角來看,能在這亂世中自保已經是幸事,還想要求更多?但閔元啟卻是知道,清軍南下是遲早的事,而自己到時候要么剃發投降,要么就得面臨清軍鐵騎,自己和麾下旗軍,是否是八旗兵的對手?
抗住一波進攻,清軍調集主力來攻又怎么辦?
若積累了一定的兵力和財力物力,提前南下又如何?
到時候如何說服眾人隨自己南下逃難,不要說旁人,就連閔元啟自己想想也是心疼的很。
為什么主兵比客兵士氣高,保護自己這一方水土,不光是家人親朋,還有從小生長的環境,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是自己長大成人的地方,放眼看去都是故舊親朋,還有祖先的祠堂墓地,家族傳承,將這些東西一古腦的全部放棄,想想也是心痛難舍。
知道歷史走向的閔元啟尚且如此,何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