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益頗為意動,他亦知道閔元啟是不會拿這等事說笑話。
平時談話聊天,閔元啟對王三益和李國鼎都以叔相稱,但有正事就是稱官職,私交歸私交,公事歸公事,現在連王三益等人也是完適應了閔元啟的作派,心里原本的一點不適和反感早煙消云散了。
真正叫王三益等人擔心和不適的是自己的定位。
隨著閔元啟立下軍功上報,他底下的這些人勢必也是要找個合適的位子。
十個百戶所最少會換掉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并不是閔元啟要留用,而是這些人多半有些交情關系,為了穩定人心和顧及舊日情誼,多半會留幾個,過一段時間再換掉。
王三益和李國鼎考慮的便是自己的位置,交出百戶官的職位,這可是世職,心里當然不情不愿。
不交的話,又怕閔元啟心里有了成見想法,將來在這個團體內就會被越發的邊緣化……
有個正經職司差事,王三益感覺,自己這個百戶的位置算是能保的住了。
至于下一輩,就得看王鳴遠的了。
王三益深吸口氣,抱拳道:“既然副千戶信的過,這差事我就接了,一定竭盡力,將警備司的事給做好。”
“王百戶我是信的過的。”
閔元啟點點頭,又對李國鼎道:“李百戶向來喜農耕稼穡之事,各百戶中只有李百戶的地種的最好,我也抽空去看過,水利溝渠施肥除草滅蟲都各有招法……”
李國鼎心頭一陣發苦,難道就叫自己專心回去種地?
李國鼎抱一抱拳,勉強笑道:“種地也沒有啥說不得的秘決心法,無非就是保水源,保肥料,深耕細作,多用心思多流汗……不要想著靠天吃飯就成。咱們大河衛這里和江南沒得比,人家那里土地原本就肥沃,一年兩季稻收成是穩的,不過咱們這里也有北方沒有的優勢,咱們這里和江南一樣水網密布,北方沒有辦法解決的肥料問題,咱們和江南學掏一掏河泥,肥料就是有了。水網多,灌溉也容易。但咱們的劣處也明顯啊,一則是容易發水,還好咱們云梯關這一帶發水并不算多,原本就有相當大地方的濕地,洪水來了直接泄到濕地或是入海去了。但鹽堿地多,這卻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了……”
閔元啟大為贊賞,果然是在行的人說話沒有一句不在點子上的。
由于冰期影響,不管是陜西還是山西,河南,河北,都是處于受災的地方,其中陜北和遼東等地受災猶為嚴重。
努兒哈赤的造反起兵,除了野心和與大明的世仇外,因為冰期影響造成耕作大幅度減產也是原因之一,女真人由于人口滋生,早在覺昌安時代就已經開墾出了大片耕地,其與大明貿易,首要是鹽鐵,其次就是種子耕牛,拿人參毛皮等奢侈品換大明的鹽鐵來耕作,借此積累力量,發展壯大部族。
要不然女真人移居大明地界已經二百多年,此前多次造反都被打成狗,主要原因就是當年的女真是真的漁獵,部族小,人丁少,雖然在白山黑水中養成了強悍的體魄和堅韌敢死的性格,加上漁獵練出來的騎射本事,但畢竟部族人口基數小,而且沒有農耕凝聚人心,部族相當分散,這樣的女真諸部哪里能是正規軍的對手?
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就不同了,數代經營耕作,建州部的人丁數量和凝聚力都大為增加,兼并諸部之后,更是勢大難制,李成梁就是看出這一點,主動撤出寬甸希望與女真和解關系,減少矛盾沖突……
但大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要冰期存在,女真人百年經營的耕作撐不下去部族,起兵伐明也是必然之事,這就是大勢,非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到了崇禎年間,北方各地多次受災,冬天酷寒,春夏無雨,這樣的氣候條件就算最頂尖的農學專家也沒辦法叫北方的百姓繼續靠天吃飯。
只能是動員人力,大規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