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名頭,周亮敏這一下真是瞌睡給枕頭,來的太及時太合適了。
周亮工以海防兵備道的身份,請加一游兵營,設一守備,朝廷沒有道理為這點事打他的臉。
況且很明顯,朝廷現在這局面也不會撥付兵馬錢糧,反正政策可以給,錢糧兵員將校這一類的事就別想了。
周亮工要是沒有說服閔元啟的打算和把握,根本也不會自取其辱。
沒錢沒糧,豎起招兵旗也沒有人來吃這碗飯,況且麾下無將,光招一群烏合之眾有個鳥用?現在又沒有八旗兵來犯境,以致泰州上下同仇敵愾幫著周家兄弟募兵籌糧。
閔元啟這里兵和糧是現成的,將也有,只要給個名義便可以。
周亮工有權力大義,但豎不起大營旗號。
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了。
“若如此,末將愿為周大人效力,凡有差遣,敢不盡心盡力為之?”
“哈哈哈……”周亮敏大喜,將拜倒的閔元啟扶起,喜滋滋的道“有元啟效勞,我兄等若得萬人精兵,此后緩急之時,還望元啟莫忘今日之事。”
“末將自不敢忘。”閔元啟起身道“一則,沒有周大人末將也要保云梯關至鹽泰一帶,這是末將自幼生長,也是祖宗所賜之所,輕易不得棄之。二來,古人一飯之恩尚報,周大人對末將的提攜之恩,末將也是忠孝傳家的人,豈能輕易忘卻?”
“若真有緩急之時,且看閔某行事。”
“近來流寇怕不得至。”周亮敏反而撫慰閔元啟道“初至京師,撫境安民,梳理內閣,六部,得北直,河南,山東,要到咱們南直這邊,怕是最少得一兩年時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末將也是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元啟果然是有大將之風啊。”
周亮敏真心贊嘆,閔元啟卻是唯有苦笑了。
他當然希望流寇來的越晚越好,現在南京方面和江北的官員士紳都是把目光盯在李自成身上。
雖然北京的官員多半選擇了投降,但在沒有和李闖交戰前,淮安揚州到南京再到九江武昌杭州福州云南貴州四川,這一大片地方的官員,有的是真心還心向大明,有的就是抱著最少要打一打的心思。
反正死的是炮灰小兵和普通百姓,他們到時候只要看看真的打不下去了,力不能敵,到時候或是投降歸附,或是直接脫掉衣袍回家當士紳,名聲上都要比主動投降要好的多。
當然了,這樣在新朝的仕途就相當有限,但這年頭的讀書人最基本的羞恥心還是有的,被迫投降和主動投降,前者無所謂,照樣當遺老,著書立說,居家享樂,一點兒不耽擱。主動投降,就算能在新朝當官,但現在新朝立了,從龍勛臣多半是武臣,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文官何必上桿子去湊熱鬧,找那份襯?
整個南方,不管江南東南西南,現在大伙兒的心思其實都差不多……周家兄弟為什么急著抓兵?一則是在最亂的時候要有自保之力,二來就是想要在手中多掌握些籌碼,真的到了李自成主力大軍南下那天,或降或打,就得看李自成過來多少人了。
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周家兄弟立刻稱李自成為太祖高皇帝。
十萬大軍,可能得看看再說,李闖是不會再叫了,多半就是北方李王。
若幾萬殘敗之軍,這些南明官紳自然就是嗷嗷叫著沖上去,先打了再說。
兩國相爭,打的再狠也沒事,只要不涉及私仇就行。
象高杰那樣,拐跑了李自成的老婆,那就只能死嗑到底了。
這種心態閔元啟相當明白,自嘉靖之后,大明對民間的管制和掌握是在持續的衰退,到崇禎年間又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明明掌控弱了已經積重難返,就要徐徐調治,找一個官僚勛貴太監和皇權各方能接受的新平衡點,崇禎做的最壞的就是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