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施為,打亂了所有階層的平衡。
到了崇禎十七年時,并不是說大明在江南等地的統治令所有人感覺水深火熱,而是所有人都是一種感覺,這個王朝已經完蛋了,沒救了……
大伙都感覺李自成應該是新朝之主了,只有閔元啟知道,李自成的政治短板太致命了。在滿清貴族還沒有動員前完成編制明朝降兵。
降軍和順軍分別鎮守關隘,缺乏軍餉可以拷掠宮中的大太監和勛貴,借此斂財也足夠了。
安心京師和各地軍心民心,對舊官僚除有大惡外一律錄用,安撫這些地主階層的人心,對舊有的地方官員照例任用,派員監督即可。
這樣的舉措下吳三桂是不可能叛降清朝,其降清也是風聞京師之后n 最快發才不顧老子死活痛下的決心,否則在老父落入順軍之手,又和清軍打了多年的前提下,還要剃發請降,吳三桂雖然毫無操守品格,也應該不至于那般下賤。
待山海關到手,順軍主力和明軍分駐山海關,將宣大薊鎮和山海關防線囊括在中,劉芳亮部往京師靠攏,與主力形成多道防線。
這樣清軍入關的威脅幾乎不存在,最多打打草谷,在李自成已經有基本盤的前提下,漢人官僚士紳和武將也就不太可能投降這個小國蠻夷。
最多一年左右,順軍幾十萬主力沿運河南下,江南浙江東南西南都能傳檄而定,順朝就算建立成功了。
這些想法只能在閔元啟腦海中,他又不可能在此時跑到京師對李自成指指點點。
而且以李自成得勢后的表現來看,政治和戰略眼光終究是此人最大的短板。
進關中,沿九邊打下京師,這是最壞的選擇,偏偏李自成就是這般選擇,這短板非人力可彌補,最少閔元啟感覺毫無彌補的可能。
眼下的平靜維持不了多久,雖然身邊的局面一片大好,但閔元啟明白,這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
“我這就回轉泰州見大兄……”周亮敏的心情卻是很好,但他看到眼前的青年武官并沒有多少興奮之情,當下便夸贊道“閔將軍不愧將門子弟,榮辱不驚,這般鎮定功夫,學生都愧不及也。”
“周贊畫過獎了。”閔元啟搖了搖頭,苦笑一聲。
先知者的滋味,并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