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三鎮(zhèn),高杰流賊出身,軍紀是什么他根本不懂。
劉澤清和劉良佐都是毫無品格,也沒有操守抱負的人,他們二人和高杰三部,彼此攻伐,打的尸橫遍野就算了,平時在地方征餉打糧,兵丁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由于監(jiān)督巡按等文官馭武的體系完被破壞,四鎮(zhèn)主帥都有爵位在身,史可法視四鎮(zhèn)如屏藩驕子,遇事只知當和事佬,甚至四鎮(zhèn)后來連史可法也不看在眼里,高杰甚至將史可法給軟禁了。
要不是有左良玉這對頭在,還有黃得功對中樞雖然也跋扈,但總體上還算恭謹,也相當忠誠,怕是三鎮(zhèn)連最基本的忠于朝廷的態(tài)度都不會有。
崇禎年間的各鎮(zhèn)都要吃空餉喝兵血,因為朝廷綱紀還在,到南明時四鎮(zhèn)基本上是為所欲為,武力就成了保障勢力的根本。
從崇禎十七年到弘光年這不到一年間,劉良佐部從三萬人膨脹到了二十多萬人,圍攻江陰的就是劉良佐部。
劉澤清部膨脹到了十余萬人,黃得功部有七八萬人,高杰部也有十幾萬人之多。
各鎮(zhèn)不光是兵多,靠著南明給的餉械和地方上的搜刮,武力不降反漲,比在崇禎間受到文官約束時還強的多。
高杰部就有李本深,李成棟,高進庫等悍將,黃得功部有田雄,馬得功,卜從善,劉澤清部有柏永馥,馬化豹,左良玉部就有金聲恒,馬進忠,王允等大將。
這些悍將,或替南明效忠,多半則投降清朝,成了武力不遜于漢軍八旗和三順王的強悍存在,其中特別是金聲恒,李成棟等人立的功勞最大,這幾個大將,幾乎是率本部兵替清廷打下好幾個省,李成棟更是一人打下廣東,立功極大,又因為受賞不足,遠遠不及早早投降的吳三桂尚可喜等遼東漢軍,先后反正歸明,清軍為剿滅這幾人又費了老大力氣,這些驕兵悍將都是成型于崇禎末期到弘光年間,特別是弘光年間的混亂使得這些四鎮(zhèn)之下的悍將急速擴充了實力,甲胄兵器加上精銳兵馬多半在此時形成。
四鎮(zhèn)兵馬相加好幾十萬,左良玉更號稱有數(shù)十萬人的大軍,這些兵馬要是朝廷能如臂使指的指揮,各鎮(zhèn)能彼此配合守備,不要說守江淮待北方時變,就算揮師北上的實力差不多也是快有了。
劉澤清的驕氣和底氣便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