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戰功上報時是交給閔乾德帶到南京,除了首級外,還有打點的幾千兩銀子,這一次事情辦的順,閔元啟知道不僅僅是花了銀子的原故,還有的就是淮揚道周亮工在背后發力。
一個文官實職道臺的能量,絕不是一個千戶能比的。
閔元忠答道:“我授副千戶,實職百戶,元直,元金和楊志晉,高存誠幾個也是如此。另外郭尚義和沈亮等人,俱授百戶。營職未曾授給,估計是要大人你掌印上任之后,再開單子呈遞上去,按慣例來說,也就是走個過場了。”
朝廷營伍興革都有慣例,確實也是如閔元忠所說,營頭主官確定了,底下朝廷會派一批人來,照顧各個將門家族的利益,主官保舉一大半,以方便主將控制營伍。
大明的制度甚是有趣,比如用文官馭武官,太監守倉庫順道監視文武,北京京營和南京京營還得加上勛貴主持武備,如此各方牽制,沒有旨意無人可調動一兵一卒。
再加上錦衣衛和東廠輯事番子的監視,地方上還有鎮守太監,大明這近三百年時間,除了事出有因的奪門之變和曹吉祥子侄率私兵攻打皇城之事外,這二百多年不僅是京師無有叛亂生事的,就是地方上在京師被攻克之前,就算軍政之令不通暢,明面上造反的文武官員,卻是一個也找不到出來。
閔元啟就算完全掌握兩營,在幾十年前也算不得了不起的大事,遼東的李家掌握的營伍更多,也未見朝廷有什么異樣舉措。
到現在這種時候,江北四鎮的幾個總兵都各掌大軍,麾下總兵十幾二十個總是有的,閔元啟的這小小官職,還真的算不得一回事。
事實上估計也是周亮工這個淮揚道不想一下子把閔元啟抬舉的太高,否則其一力保舉,總兵是不太可能,但副將或參將領一營兵守備鹽泰一帶,南京那邊估計也不會堅決不允。
“總是好事。”閔元啟拍拍閔元忠肩膀,笑道:“這一下你也要揚眉吐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