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之路!當然,沈永也是絕不愿看著云梯關的軍民百姓也被迫踏上逃亡流浪之路。
人離鄉賤,就算是破屋數間勉強還能遮蔽風雨,薄田數畝,可以果腹糊口。一旦離鄉,宿在人家屋檐下,溝渠邊,道路旁,指著外地的大戶施粥放飯,經常數日吃不上一口熱食,凄風冷雨之下,凍的瑟瑟發抖擠在別人屋檐角下,看人白眼,沈永對這等事的印象也是太深了。
只是想來想去,增加鉆銃管的進度也是絕無可能,沒有任何別的辦法可想。
閔元啟已經是大步進了工坊,面色平淡的看著一百多匠人和學徒在鉆銃管。
其實現在就是學徒在干這個活計,熟手匠人多是去打造鳥銃零部件或是去制甲去了,少量的去長槍作,腰刀作,或是盾牌作去制長槍,盾牌,戚刀。
打造兵器那邊最為熱鬧,從早到晚叮叮當當響個不停,其實這活計也是最容易。
就是沒打過兵器的民間鐵匠,在軍匠們身邊相看個幾天,再討教一些技術上的細節,自己試打幾天,差不多也就合格了。
要緊的就是炭火要足,爐子要合格,工具要精良,然后就看著那些匠人們鍛打就可以了。
有足夠的精鐵,蘇鋼,這些長槍的槍尖和戚刀的刀刃都是點了鋼,通體精鐵打制。這樣的兵器,縱是最不值錢的長槍,槍尖,槍套,槍桿,丈二和丈五槍是三兩到三兩五一支,相比于那些打個槍頭,隨便套個槍桿,一兩也不值的粗制濫造的民間長槍,云梯關這里的軍用制式長槍,也可以說是大明境內質量最頂尖上乘的長槍了。
閔元啟也沒有叫人打那些奇奇怪怪的長槍,什么勾鐮槍,虎牙槍,大槍,挑槍之類,部打制而成的就是丈二和丈五長短槍,槍陣分兩排或三排,前排長槍,后排稍短,前后迎敵可以長短互補。
丈二長槍也是相當長,并不算短了。
刀牌手用的佩刀也是部按戚刀形制大,刀刃點鋼,精鐵打制,這般戚刀一般要值得六七兩銀子,也是精良異常。
至于鏜把手用的膛把,要么改短槍,要么先用舊兵器先將就著。
閔元啟有種感覺,鏜把手對使短刀為主的倭寇補漏補刀是相當的出色,但面對沖鋒而至的八旗騎兵鏜把就顯得單薄脆弱,他在考慮另一種兵器,得空去和閔元直試驗了過后,再來決定是否將鏜把手手中兵器部換裝。
兵器易制,眼前的火銃就是最大的難題。
一百多學徒手中各有一根精鐵銃管,其腳底有夾板將銃管固定,所有人都是站著用鉆條鉆那精鐵鐵管。
就算是用的墜子鋼鉆來鉆精鐵銃管,肉眼可見的速度卻是幾乎看不到什么進展。
眼前的學徒都是十五六歲到二十五六左右,都是身體健康體魄強壯又心靈手巧,很多都是四周各百戶出身,他們原本是過來參加受訓旗軍,希望博個出路出身,結果在考核時因為相當的出色和優秀,結果只有少量被派到騎兵中去,大半都留在工坊里當學徒了。
這個結果曾叫很多學徒不滿,后來了解到匠人的收入比旗軍還高之后,他們自己不管如何,其家人都是相當滿足。
不需要苦練流血流汗,也不需要到戰場上廝殺拼命,只要在工坊里棚房中出一些力氣就能拿 到比普通旗軍還高的收入錢糧,還想奢求更多?
待遇高,學習起來就認真,短短月余功夫,最少這一百多學徒鉆起銃管來是有模有樣,不象一開始,不是歪了就是斜了,很難鉆出合格的銃管,那會子都是老手為主,學徒在一旁看著,拿廢棄的銃管來練手。
這也是現在才制成三十多支合機銃的原因所在,此前老手太少了。
銃管是用一大一小兩根精鐵鐵管卷制而成,嚴絲合縫,此前的鍛打鑄造就要費不小功夫,這樣卷制主要是加厚銃管,使得其不能輕易炸膛。
只要制造流